百一运势网

Hi, 请登录

尔雅易学网

请问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

对于干支纪法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干支的源头说起。

东汉的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大桡***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蔡邕的意思是大桡发明的天干和地支。

大桡是谁?

尔雅易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吕氏春秋•尊师》:“黄帝师大挠。”原来是黄帝的史官。

但是,蔡邕的这个说法无据可考,只是个传说而已。

《尚书・虞书・益稷》记载:“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甲。”这是尧舜帝之后,到了禹时期,这里的意思就是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过了辛壬癸甲四天之后,就子承父业治水去了。这里的辛壬癸甲是古籍中最早出现的天干纪日的记载。可见这时期还没有地支纪日,可能还没有出现十二个地支的这种汉字。

尔雅易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商代,《尚书・商书・伊训》记载:“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这里记载的是汤之后,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之年,在十二月的乙丑日祭祀,由辅佐其祖父汤立国的贤相伊尹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教导太甲效法先祖治理国家的事情。这里的乙丑日即是最早出现的干支组合在一起纪日的方式。

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都是有干支纪日的,如下图圈中的两个字就是辛酉组合起来的干支纪日。

从这里来看,在殷商时期才开始有干支组合在一起用来纪日,还没有用在纪年上。

尔雅易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

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

我国人民用干支纪年、月、日,由来已久。

用干支记日源于商朝。根据从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判断,商朝就有了用干支记日的办法,这说明,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用这个办法了。

用干支记月、记年要晚于用干支记日。据历史学家考查,干支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那年叫做“庚申”年。

用干支记载年、月、日之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两个一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因为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所以到了“癸酉”时,天干就轮完了,就得从头开始,这样就有了甲戌、己亥,到这里地支才轮完一遍。地支轮完一遍,又得从头开始。

就这样,天干、地支搭配,周而复始。经过六十年,天干轮了6遍,地支轮了5遍。这六十年,被称为一个“甲子”,也叫一个“花甲”。因此,我们把六十岁的人称为“花甲老人”。

往上推算,我国第一个甲子年即黄帝纪元元年,即公元前26***年。那么,公元前2637年就是第二个甲子了。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己经无从考证了,据一些易学类古书记载,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就说是从黄帝开始,己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法了。另外据中国历史大事年简表记载,一些尧舜禹之后的帝王就叫什么:孔甲,丁,小辛,庚丁等等,由此看来干支纪法年代己久远。下面咱们说说干支。干即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聪明的古人又将干支分别赋予阴阳的属性。其中天干甲丙戊庚壬属阳,天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地支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已未酉亥属阴。又将干支两两相配,且阴与阴配,阳与阳配,共形成六十种组合,就称为六十花甲子。其实干支纪法并非只用来纪年,如今年为庚子年,另外的月,日,时,都可以用干支法。如今天2020年4月14日上午12时,用干支法就是庚子年,庚辰月,戊子日,戊午时

干支纪法在中国民间很早就使用了。史书上说中***君兄弟十三人,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发明天干: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发明地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2] ***则以十兄弟为十天干,以阉茂、大洲献配入十二地支,另以十名(后来的地皇兄弟名)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合为十二地支。地皇根据三辰发明了历法,地铿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三辰历法的发明,后世历法基本沿用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的定式。[3]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语出《尔雅·释天》)「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2] 后世以十二支纪月,叫作月建,由于地支之数正好为十二,所以各月纪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当时人们把"日南至"即冬至的十一月定为子月,所以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其后顺次为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在各月固定地支的情况下,再配上天干,就是干支纪月法,这可能是唐代才开始使用的。干支纪月五年为一周期,农历的闰月不加干支。

据说在干支纪年法以前,中国曾经***用过岁星纪年法(木星纪年),古人认为12年木星行天一周,所以把它叫作岁星,并且把它的运行轨道分为12份,即12次,岁星一年移过一次,以次纪年。由于岁星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实际观测的星象的运行方向正好相反,又因为岁星的运行并不均匀,有时还有逆行,所以用它来纪年有不少不方便之处。于是古人就***想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太岁"(岁阴、太阴),它每十二年在天球背景上自东向西均匀地运行一周,这就可以用每年太岁所在的轨道部分来称呼该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要问干支纪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准确的时间无从可考,也不法能察。可是要从名称上分析还是可以推算出大概的时代的。現在世界所用的是公元历,据说公元是以耶苏的诞辰日记为元年。中国过去用的是旧历记年月日,是以干支搭配来记年月日时,所以说是八字记法。旧历包括阴历和农历,阴历和农历统称夏历,为什么说是夏历呢?恳定是在夏朝时期就用这种历法了。中国所流传的史记中自从***开天后便是: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分吳魏刘,晋宋梁齐南北史,迶唐五代宋金收。由此可見干支纪元法在五帝时代就已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了。所以可以确的干支记法是五帝时代創立,夏朝时期广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