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当然是为了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自尽。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有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纪念屈原的习俗。
楚国大夫屈原因其为人正直,爱国爱民,深受楚国百姓爱戴。其被贬,流放至湖南汨罗江一带,因楚国都城被秦国所破,屈原万念俱灰,家国破灭的打击让他选择了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周围百姓和屈原的妹妹屈姊,见屈原投江后,纷纷驾驶小舟在江上寻找,但一直没找到。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伤害屈原的遗体,百姓们纷纷将大米、糯米的食物投入江中,供鱼虾使用,慢慢的这些习俗就演变成划龙舟、包粽子。
每年秭归会举办端午文化艺术节,会有划龙舟,在江中投放粽子,屈姊唱“我哥回”等节目,也是对当年情景的重现。
再过十几天,隆重的端午文化节就要开幕了,小伙伴们,来秭归过节了。
我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很高兴认识大家。关于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端午节传说和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1、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 ,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 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 和怀念 ,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 ,这就是我国最旱的棕子一一“筒棕”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棕子呢?《初学己》 申奇这样的记载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 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阁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蚊龙偷 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 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其作品《离骚》一直影响那些为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而不屈不挠奋斗者中国人。
“举世皆浊我清”的名句也一直被这种和那种的人引用着。
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一直激励着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一代代中华儿女。
传说屈原投江后殉身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渔夫们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嗜咬屈大夫的身体。就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久之就演变成今日的粽子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自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下面简单介绍下我们粽子的做法:
材料准备:糯米、腊肉、红枣、各种干果、黄糖、粽叶、细线。
前期准备:
1、糯米洗干净后加水泡8小时,直到能用手轻松捏碎的程度;
2、将所有材料冲洗干净,沥水晾干;
3、将腊肉切成小块,黄糖用水熬成汁,备用;
4、将沥干水的粽叶两端减掉。
调馅:将沥干水的糯米和各种干果混合,搅拌均匀。(可根据自己喜好调整)
包粽子:挑取两片粽叶将叶子凹成漏斗状,加入适量糯米,至漏斗二分之一处,放一块腊肉和红枣,也用汤匙稍微按压一下,再次加入糯米,用汤匙压实,使之与漏斗口齐平。将上端的粽叶压下来,盖住漏斗面,将两边的粽叶轻轻压下,裹严;之后的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用绳子捆住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都会赛龙舟,吃粽子,其实这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这种习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屈原一直怀着一颗报国之向,最终,不但没被顷襄王认可,还被当时顷襄王身边的坏人所害,丢官免职,流放南方,这样的结局让屈原万分伤情,悲痛之极,于是跳入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这一跳下去,在也没有人看见过他。当地的一些鱼夫发现后,为了纪念屈原,刚开始是往河里投放五谷,后来发现,往河里投放的东西都被鱼虾吃掉了,之后就用叶子把五谷包起来放入河中。之后一直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来由,以吃粽子鸭蛋,赛龙舟的习俗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机智]ylh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上面的已经说了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