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有何说法?
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有和说法?话还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名字叫孔子鲁国人,一生喜爱文学,一生跟随他的学生无数。有一次周游列国回老家拜祖上坟祭祖,由于出游时间太长,长年累月坟地经过风雨的冲洗,怎么也寻找不到祖坟无法祭祖礼拜。经过多人寻找最终找到,孔子为了不让祖坟丢失,想出一计直接把坟穴堆成土包。然后又寻找一棵柳树然后又用刀砍下其中一树枝,插在坟头前面等到来年生根发芽时间长了长成一棵大树,离老远就能看见孔子的祖坟了。意思也就是说堆土堆插树枝相当于留的记号。这也是孔子最聪明的地方给后人留下了这一风俗流传至今。
问: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有何说法?
这是给故去老人安下的位置留个标记,就和葬在公墓里也修一个水泥墓穴一样。在没有不留骨灰遗嘱的情况下,你愿意把故去老人葬在一个没有标记的公墓里吗?再来祭奠你还找得着吗?
农村土葬墓地也是一样,埋葬了故去老人也是要和你们一样留下标记的,以便再来祭奠找得着祖先,这标记最明显的就是在埋下的棺木墓穴上面起一个土堆,这个土堆就叫坟头。
起坟头主要的意义就是为了祭奠时的标记,起一片祖坟意义也是视死如生,一片祖坟就是一个大家族,立祖的祖先在最上,下面一辈一辈的往下排,生时是一家子,死后还归一个大家庭。这一座座坟头就是父,祖,高祖等等的穴位,祭奠时都能认清。
有人说起土堆是为了下雨不让进水保护棺木,其实这并不全对,棺材埋久了总会糟朽塌陷的,最后都是朽木土粉,再庞大也和无物一样,但这样仍是一个土堆,每年还要填坟,这意义就不是为了保护棺材,因为多年后棺材早已塌陷了,但仍填坟,这主要就是标记,记得先人就葬在此处。
农村土葬时,棺材上埋个土堆叫坟头,其作用有三个,首先避免雨水渗到棺木上,有的棺木几十年仍未朽就与坟头有关;其次,是标记,有坟头就说明有人管理,是坟地,不得在近处埋外人或作其它用途;再次,土葬是辈分排序的,只要看坟头就可以断定坟主有几个分支。儿子死后埋在父母脚下,同辈兄弟并行排列,兄弟的儿子又会各自埋在父母的脚下。有坟头就不会埋错位置,以免乱了顺序。
农村对坟茔很重视,讲究“风水”,但现在大都有公墓,禁止乱埋,坟头更重要了,没有坟头做标记会出现重复下葬的现象。
土葬时棺材上埋土堆可理解为棺主盖了个房子。
历来传统是,人死后,入土为安。
挖土叫做掘墓,又叫做打墓,如果老夫老妻一人去世,而另一人健在,墓堂只打一棺半地方,将来合葬时,再补打半棺地方。
墓堂封口后,用打墓打出来的原土,覆盖而成坟堆,打墓时,土很瓷实,小小墓堂出很多土,墓堂空间被棺材占据,原土都盖在坟上。
以前人死不火化,棺材大,出土多坟堆也大,后来人死提倡火化,骨灰盒小,用的石棺也小,出土少坟堆也小。
古代时,封建统治者,对坟堆的大小,有严苛的规定,按等级规定尺寸,不可僭越。现代人,对这个已不太讲究。
官越大墓越大,寻常百姓墓最小,皇帝的坟堆称作陵,一般人的叫做冢,墓,或者坟。
有人问,坟墓上的土堆,有什么说法?
说法是有很多的,坟堆对坟墓有保护作用,皇帝和大人物的怕被盗墓,土厚难挖。
一般人的,怕被饿兽或野狗,扒坟吃尸体,土多保险。
坟前插哭丧棒,插花圈方便些,坟后栽树,上坟挂纸有处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