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号进头伏是什么原因?
夏至三庚入头伏”,是我国干支历法中确定三伏天的计算方式。
每年夏至过后第三个干支纪日中带“庚”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时间不是固定的,中伏长短也不一样。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这便是我国传统历法所记的“三伏天”。
2020三伏天具体时间表如下:
2020年伏天起止时间?
2020年的伏天起止时间是从7月17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伏天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个特殊时期,通常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气温高,天气闷热,人们容易感到疲倦和不适。因此,人们在伏天期间会***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多喝水,注意休息等。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
2020年三伏天有40天,今年三伏天一共四十天,初伏是公历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7月26日到8月14日,这也是最热的时候;末伏则是8月15日至8月24日,然后气温就开始逐渐转凉了。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2020年立秋8月7日!可二伏到8月14日,秋后一伏怎么说?
没错,老话说"秋后有一伏"。
可是,你觉得今年2020年立秋在8月7日,二伏(中伏)要到8月14日才结束,三伏(末伏)是从8月15日开始到8月24日结束。所以感觉立秋后不止有一伏10天,而是从8月7日到8月24日算,长达18天呢。
<1>
<2>
“庚”是十大天干之一。我国劳动人民传统上以干支纪法来论年、月、日和时辰。干支就是10个天干和12地支。天干地支搭配,就有了60个组合。周而复始,轮番记就可以了,就像今年的年份就是“庚子”年。
日的纪法也是由天干地支搭配,每天都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
民间有“夏至三庚入头伏,立秋见庚入末伏”的说法。就是把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从24节气中提炼出来,又联系起来。意思就是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头伏期,头伏期10天。而要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末伏时长10天。头伏和末伏之间的这段时间就是中伏,中伏在有的年份为10天,有的年份则是20天。
<3>
但无论什么年份,立秋节气都不可能在末伏之后,必定是在中伏期内或者末伏第一天。所以秋后有一伏的说法就是对的。
秋后有一伏,强调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一伏它不是指具体的10天数,而是专指这个末伏的存在。
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见庚是未伏。夏数伏,冬数九。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伏是一热盛之意,三伏是一年最炎热之时。数伏数九都有法,数九易,数伏难。冬至过后数九,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很易数,但夏至过后数伏其法就曲折一点,不那么易了。夏至三庚数头伏,意即是交夏至后看日排干支,见庚起数。干有十个,甲始癸终,庚排于七,一庚二庚三庚,从一庚到二庚十日,二庚到三庚又十日,就是夏至日见庚,头伏也在夏至后二十日才进入。夏季节气相距十五六天,怎么说,头伏也有小暑后。头伏十天,末伏十天,中伏却不固定,因为立秋见庚数末伏,有这一点规定,如果夏至后见庚早,六日之前,第五庚日还未交立秋,要第六庚日才是秋后,所以中伏就有四五两庚共二十日。立秋日遇庚,并且是第五庚,那中伏就仅是十天,这必是夏至六日后见庚才有可能。立秋处在中伏里,是伏包秋,中伏必二十天,立秋就日就见庚进末伏,是秋包伏,中伏只有十天,三伏天数相等,同为十天,只有夏至见庚迟,六日后见庚,才有这可能,六日前见庚,中伏都有二十天,伏期就长,意有热暑更长的意思。有关伏的谚语不少。如:头伏有雨,伏伏有雨;晒伏头,淋伏尾,淋伏头,晒伏尾。这说明三伏是有关系的,有因果效应的。
今年是夏至后六日前见庚,中伏有二十天,立秋日不遇庚,是秋后八日才见庚,所以末伏从8月15日,阴历六月廿六庚寅日,是夏至后第六庚,才算进入末伏。到处暑后庚子日伏期才算结束。三伏中,感觉末伏才是最热最难忍的,末伏之热,一来自前二伏之积热,我地末伏常常少雨而燥热,末伏更令人烦燥难忍。当然,伏伏有雨最好,不然,也愿晒伏头淋伏尾,不想淋伏头,烧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