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每年都送吗?
一般送寒衣是阴历十月一烧纸时,子女给逝去的亲人买寒衣。寒衣不是每年都买,亲人死去前三年不用买,过这三年后子女们每到十月一去烧纸时都给自己逝去亲人买寒衣,对亲人的一种哀思,也是活着的人自己的一种慰藉。各地风俗不一样,送寒衣应该也有所不同。
寒衣节第一年送寒衣吗?
我们这里寒衣节第一年是送寒衣的,在农村,好说十里改规矩,这些风俗民俗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比如清明祭奠去世的老人,如果老人的配偶还在,我们这里是要提前一天去祭奠,如果老两口都已仙逝,在清明前一天,清明当天和清明后一天都可以祭奠。
为什么听说老人去世的头三年寒衣节不能送寒衣?
有部分地区初次送寒衣是在亲人去世的第3个十月初一,就是去世头3年不送寒衣。
也许要先说说寒衣节的由来,才知道寒衣节存在的真正目的。
寒衣节起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心想丈夫干的都是体力活,衣服恐怕早已破烂,根本无法抵御关外的寒风,就动手做了几件棉衣准备给丈夫送去御寒。
孟姜女背着做好的寒衣,千里迢迢赶到长城脚下,不料想丈夫在一年前的冬天,已经被活活累死,尸骨就埋在长城底下。
孟姜女放声大哭,她的悲愤惊动了天地,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她将自己做的寒衣烧掉,燃起的烟灰落在丈夫的尸骨上。
此后,长城内外的人都将孟姜女烧寒衣的十月初一,定为寒衣节。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多不相同,这很自然。我们记住“入乡随俗”,尊重当地农民的风俗习惯就行!
风俗习惯都是有历史渊源的,都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各地民俗互不相同,也应该互相尊重,不能褒此贬彼,自以为是!
这事各地习俗不一,有的地区人去世后头三年不送寒衣,有的地区年年都送。古有人亡守孝三年的习俗,三年内孝子要住在墓地守坟,一直守三年,所以寒衣节不需送寒衣,同时传统习俗为人亡后单年不送寒衣,所以就有头三年不送的讲究。墓地守孝的传统后来变为七七四十九天每晚去墓地点灯,以后慢慢变为每七烧纸时点灯,现在全消失了。而送寒衣则是三年后,每年阴历十月一日黄昏时分,在家门外烧纸衣纸裤、冥币、纸钱,以让逝者温暖过冬。
今天是阴历十月初一 是是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的日子,可是因为疫情我们出不了小区大门,在小区内更是不能烧纸钱,只有在这舒发一下心里的怀念,愿天堂的亲人安息,愿生着平安!寄一份哀思,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祈祷][祈祷][祈祷]
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同,对于老人刚去世后的头三年里,有的地方却是年年送寒衣。
光是在我们潍坊地区临朐县的农村里,这个风俗就有多种多样。下面就说一说我们村的习俗吧,看看与你们那个地方是否相同?
过去,在我们这里有个习惯,老人去世安葬完毕后,家里的女人,包括儿媳妇、孙媳妇和闺女(无论出嫁与否)等,就不再去为老人上坟扫墓。
但是,在老人刚刚去世后的头三年里,每到老人周年这天,女人们是可以跟随家里的哥哥和弟弟们一同前往祭奠。特别是已经出嫁的闺女,都会为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用专门的黄纸和各色彩纸,扎制丰富多样的“衣服”,在周年这天上坟时,送给去世的老人。
这样一来,每当到十月一这天再上坟时,就不用再专门送寒衣,因为在老人周年这天已经送过寒衣了。
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去世的头三年寒衣节不送寒衣”的原因了。
但是,在老人去世满三周年后,为闺女的就不用再去给老人上坟,也就不用再扎制寒衣了。在以后的岁月里,都是由儿孙们负责上坟祭拜和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