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初是纪念伍子胥的吗?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被楚国流放,当得知秦国进攻楚都的时候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的老百姓害怕水里的鱼吃屈原的尸体,就包粽子投到江里喂食江里的鱼,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谢邀。首先说,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在伍子胥和屈原出现之前,已经开始有这个节日了。起初的端午节是一种图腾崇拜,由上古时代的龙图腾演变而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天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有”飞龙在天”之说法。
早期的端午节,是古人朴素的一种畏天和敬天的思想。古人在生产劳动中,发现许多天象,却又乏有科学依据去解释,就只剩下畏惧和有畏惧而产生的崇拜,端午节的起源就源于此。是古人“天人合一”朴素思想的真实体现。
在随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端午节在不同地方揉进了不同的元素,添加了当地的风俗。不管是纪念伍子胥或是屈原,都是端午节与当地文化和风俗相揉和的结果,但前提是:先有端午节,后有纪念当地名人的传统。
几千年的端午节流传,最大的不变,恐怕就两点:吃粽子和划龙舟。
最后端午节快到了,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端午节快乐,内心也跟着蠢蠢欲动,尤其是在看到很多人讨论端午节的由来之时,我也时不时的加入到他们的讨论大军之中,然而有人提出了端午节其实是纪念河神伍子胥的。
这就让人有点莫名其妙了,好像在我们的映象中端午节是屈原投江才产生的节日,这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可是居然有人说是为纪念伍子胥,所以我开始查证各种的资料。
要说伍子胥在春秋时期还是一个相当出名的历史人物,属于当时的吴国大夫,当然了这个大夫不是指医生,而是当时的官位。
本来伍子胥是楚国人,但是他的父亲也不知道怎么得罪了当时楚国的楚平王,然后就让楚平王给降罪了,除了伍子胥之外,其父亲与兄长都被楚平王给***了。
当时的伍子胥跑到了吴国,慢慢的发展成了吴国的重臣,而吴国也在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之下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某一天大破楚国都城,可以说伍子胥也在这一天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当然了可能使用的方法比较血腥,毕竟在古代掘坟鞭尸这种事实在是太过狠毒。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楚国的之中的臣子们感觉到了羞辱,所以当时的包胥跑到了秦国求救,足足在秦王殿痛哭七天七夜,这也让秦王大受感动,所以派兵打退了吴国的进攻。
当时伍子胥所辅佐的吴王阖闾因为与越国交战时,被越国的勾践打伤,等回到吴国后重伤而死,死前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夫差,并要求他一定要报自己父亲的大仇。
等夫差成为吴国的君主之后,经过努力也打败了越国,并且还俘获了越国的君主勾践,可惜被人用美人计给迷惑了,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的出场时间,也正是因为西施的出现,让夫差放过了勾践一马。
先回顾一下《楚辞?渔父》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玙!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因爱国而死。公元278年,楚国君主听信佞臣谗言,导致国破人亡,屈原满怀悲痛而投江。
这条江叫汨罗江,发源于黄龙山,今江西境内,上古时期罗国倚江而建,故名为汨罗江。站在江边,既可以遥望秦国,也可以回望楚国,可能这也是屈原选择这条江自尽的缘故吧!
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在水中投放了大量的食物,到后来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端午节吃粽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就特别多,最主要的有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在这些习俗的背后,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比如屈原说,伍子胥说,等等。
但这些只是传说而已,端午最早的意义还是辟邪和祭祀。
端午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也就是历史中的上古时期。
在上古时期,夏至和冬至是历法的分界线,所以意义十分重大,由此便演变出了各种盛大的活动。
端午就是古代的夏至。
在古代,人们***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是按照干支的次序来确定日子的,节日也是一样,所以端午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化,才将端午固定在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就是夏至的说法,最在在西晋著名史学家司马彪的《续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日至,阴气萌生,恐物不揉懋。”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人们容易将清明节与寒食节搞混,其实,清明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而寒食节是民俗节日。只是随着历史演变,二者的逐渐合二为一,人们渐渐淡忘了寒食节,而只记得清明节。
寒食节,又称冷食节、禁火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的肉救活他,后来帮助重耳取得霸业,但晋文公听信谗言,冷落了介子推,介子推就隐居绵山不出,后来晋文公知道自己错怪了介子推,就亲自来寻找,介子推不肯出山,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最后和母亲抱树而死,也不肯出山,还留给晋文公一张***,要他做个明君。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下令在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由于寒食节只在清明前一两天,前者为了悼亡,禁烟冷食让很多人吃不消,就渐渐以清明节为重,清明节不但承载了寒食节的祭祀功能,还有换旧迎新的意思,因而清明节人们踏青、插柳、放风筝、沐浴、祈福,不但扫墓,也求新生。清明节是一个悲与喜结合的节日,渐渐取代了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