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节是怎样由来的?
元宵节的由来是古代传说。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但其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吕后便独揽朝政,朝中老臣、刘氏宗室都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秘密共谋作乱之事。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囊得知,立即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联系,最终平定“诸吕之乱”。后,刘恒登基为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元宵节习俗有很多流传至今,传统的庆祝活动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为什么南方北方有吃汤圆和元宵之分,而正月十五叫元宵节而不叫汤圆节?
今天是元宵节,祝你全家团团圆圆。
“桂花香馅裹胡桃”。这是古人赞美的特别好吃的元宵,先给老人盛上一碗,再给孩子盛上一晚,你更要多吃一点。
吃巴元宵,再带上全家去看热闹。“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惊。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詞声。”现在会比古人描写的更热闹。
你问为什么南方北方有吃汤圆和元宵之分?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故事,它的区别就在于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现在包汤圆的很少了,都是在超市买现成的。
为什么正月十五叫元宵节而不叫汤圆节?这里有很多传说,我看这一传说还很靠谱。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叫元宵,进了宫就再也看不到父母。她想念父母又没法见到,想投井***。 这一举动被大臣东方朔看到了,就想办法让她见到父母。说十五这天有火神君作恶,皇帝问东方朔怎么办?东方朔说,火神君喜欢吃汤圆,让宫女元宵包汤圆敬奉。十五晚上,叫全城百姓都包汤圆敬奉,然后出来观灯火,避免了一场灾难。元宵的父母看到灯笼上有元宵的名字,就大喊,元宵终于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为了纪念这位元宵宫女,所以叫元宵节。
谢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元宵”本意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按月圆之夜均为节的古意,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吃的标志性食物当然可以叫“元宵”。
而汤圆只是一种食物名称,尽管南方正月十五吃汤圆 ,但汤圆没有“元宵”这么深厚的意义,不能因此就叫“汤圆”节,就像端午节不能称为“粽子节”、中秋节不能称为“月饼”节一样。
古人讲究“名正言顺”,由此可见一斑。
汤圆和元宵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做元宵时,首先要将馅料做好,沾上水,再放入装满糯米粉的笸箩内摇,然后再沾水,继续滚上糯米粉,如此反复多次,让其逐渐变圆变大。在摇的过程中要让元宵充分碰撞,这样糯米才能粘的更牢,元宵做好后表面会有“茸毛”即表面有浮粉,下锅煮时面粉融入水中,汤呈乳白色。
而汤圆则是用干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再包上馅料,用手搓成圆圆的,汤圆表面光滑,煮的时候汤水清澈。
正月十五为什么叫元宵节而不叫汤圆节呢?
正月也称“元月”
同时,古人称夜为“宵”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夜晚,
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