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白事各地都有哪些风俗?
民间丧葬习俗有这些:
1、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 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一方水土一方俗,各地办白事的习俗也有多种。拿陕西安康地方来说,办白事的讲究和湖北,重庆一带相似,却跟陕北和关中不同。
1.要打“夜闹鼓”,即民间乐队唱的一种地方戏曲,整夜转丧,所有亲人陪守,并按规矩做很多的事项流程。。
2.孝子头带孝布,但一般不是穿孝衣。
3.请村里的一位长者或懂礼之人做“执客”,也就是司仪之类。
4.办酒席一般都是八凉八热,五荤四素八大件。
5.要请风水师相地择吉。
6.传统坟头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形如鼻子,是标准的“鼻子坟”,和南方的“椅子坟”不同。
我们上海农村这里是这样的
1-如果人在医院没的,小敛后直接送殡仪馆,如果在家没的,尸体就放家中,并设灵堂。
2-家属小辈及村里好友守灵三晚。
3-出殡日,亲属及村民一同去火葬场。由殡仪馆主持亲属参加大殓入棺。并主持召开追悼大会。完毕尸体火化。
5-家属拿取骨灰盒。
6-由殡仪馆返回后,骨灰盒顺便也拿回家,放置灵堂,或直接放入已购买墓地。如有做七,挑选某个七日,由亲属组织安放。
7-烧床器,殡仪馆回后,亲属好友一并来到乡间地里,烧象征意义上的床及家电日常用具等给故去之人。并撤灵堂。
8-做七,每逢一周,做一次“七”作为纪念。七七四十九天。安置骨灰盒及撤灵堂也可在“七”中调定。
9-百日。一百日也是个纪念日,安置骨灰盒及撤灵堂也可定在这天。
10-冬至,纪念日,有啥吃啥,没啥冻一夜。
成都周邊地區一直有厚葬的傳統,老人喪禮的隆重程度往往超過年青人的婚禮。現在雖然實行火葬,喪葬儀式越來越簡化,宗教色彩也越來越淡,但對於年齡較大老人的喪禮,一般都稱為"喜喪",其熱鬧氣氛並沒有淡化多少,親戚鄉鄰合作辦喪葬的傳統一直沿襲下來。雖然有大同小異之別,而一般也少不了有以下幾種程序:
1、哭喪。老人一離開人世,守在身邊的親人就要邊哭邊燒紙錢,放鞭炮,意即送魂並通告附近鄉鄰前來吊唁和幫忙辦理喪事。
2、請端公。老人去世當天,喪家要派人將死者的生辰八字與死亡時辰送至端公(即陰陽先生)處,測算火化時間與落葬時間。
4、火化。老人去世後,一般都在第二天火化,一個星期左右落葬。其間都是鄉鄰和親朋好友前来吊唁,丧家每天具备酒席招待。
5、做道场。老人的丧事一般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定。有钱人家要请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超度死者亡魂,早升极乐世界。大多数家庭也要请乐队演奏或歌舞、曲艺等表演。
6、安葬。送殡安葬是整个丧礼的***,发丧时间到,礼炮齐鸣,乐队开路,彩旗花圈,灵牌遗像,送葬队伍紧随,场面十分沉重又壮观。
7、祭日。老人安葬后,还要办“五七”、“百日"、“周年"等祭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