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看待李叔同的一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道尽了人生悲欢离合,流传至今。有一个人,偶然间的一弹一奏便有了这首音乐经典,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幼名成蹊,字叔同,排列第三,又称李三郎。一个从小含着金钥匙出身,多才多艺的风流才子,为什么后来成了苦修律宗的高僧?一个曾在爱情上说“姻缘前定”的痴情男子,为什么后来绝情抛离爱妻?
李叔同的一生究竟有这怎样的***故事?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曾有这么一个片段,李叔同母亲死的时候,他不顾家中人反对,强烈要求将侧室的母亲的棺材从正门外抬进来,并坚持母亲的丧礼自己主持。他的这一做法在家族中眼里是大不道行为,李家长辈更是直言李家会败在他手上。
李叔同在母亲丧礼上弹唱的《梦》,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最初外人眼中的“胡闹”成为,变成了对李叔同深深的认可与尊敬。一句“叔同,我死的时候,你能把这首歌也给我弹一遍,好吗?”足以证明一切。
正如他曾说的“母亲死后,自己如游丝飞絮,了无牵挂”,25岁的时候,他留下天津的妻儿只身一人去日本学习油画和音乐。如果说李叔同的才华是在母亲丧礼上崭露头角的话,那在日本留学期间,应该是大进步,***展的时期。
他曾在日本创办春柳社团,宗旨是“开通民智,鼓舞精神”,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通过戏剧抒发出来。《茶花女》在日本的演出,使春柳社名声大振。春柳社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一百多人。李叔同创办的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初留学日本,归国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面对国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况,李叔同悲愤不已。失望之余,毅然剃度为僧,法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送别》成为经典流传至今。在近代中国,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的诗词书画,音乐皆是一流,并深深影响一代中国人,堪称***中的***。皈依佛门后,钻研佛学经典,佛学造诣极深。他解释的《心经》,是最好的译本,被世人广为传播。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学者,高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重大贡献。
@瑞祥 图文【李叔同之弘一法师的***一生】
笔者引时任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在评价李叔同一生时说的一句诗句,他说:“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
一.李叔同其一生,能活出其他人的好几辈子。
二.李叔同其一生,富有***的色彩,但对他的争论至今也也没有停止过。
三.李叔同,他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词曲、诗文、话剧、书法、篆刻、图画等无所不能。
四.李叔同的艺术作品从《自画像》、《祼女》,到《素描头像》、《水彩》、《佛面》等可窥见一斑。
五.还有一部分艺术作品,由于战乱散失,至今无可寻找。
六.李叔同的书法,也是他人生中的主要部分,
有些人的一生,在历史里书写***,故事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却流水依旧,碧幽生色,例如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绚烂至极,至今为人所道,只是在人言里,他的故事始终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一如他的爱情,读来总是缠绵哀婉。
李叔同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经商世家,自幼天资聪颖,8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钻研历朝书法,15岁那年便惊才绝艳,名噪一时。自古少年多风流,尤其还是李叔同这样有才情的少年,自是不用说。他流连风月,花间酒肆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也是在那时,他邂逅了名伶杨翠喜,一见倾心,再难自拔。年少的喜欢总是干净纯粹的,爱恋起来简单浓烈,花前月下,赏月谈心,李叔同对杨翠喜情根深种。只是造化弄人,这段初恋最终以杨翠喜无奈嫁做商人妇的悲剧结束。
杨翠喜
失去杨翠喜的李叔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郁郁寡欢,消极堕落的,为了让儿子忘却这段感情带来的伤痛,十八岁那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李叔同迎娶了俞氏为妻。由于这段婚姻一开始就带着强制色彩,所以李叔同不仅仅没有通过这段婚姻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反而更添苦闷。在愁苦之际,恰逢国家遭难,李叔同便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参与维新变法之中,然而,维新变法很快以失败告终,李叔同不得已只能携母亲妻子等人匆匆逃亡上海。
李叔同饰演茶花女(左一)
上海是醉生梦死之处,李叔同沉醉其中,日夜宿于烟花巷柳之处,交友宴饮,赌书泼墨,他甚至粉墨登场表演京剧,他借用戏文里的悲欢离合,将凡尘俗世的荒唐、绚烂与黯败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将自己寻找归宿的灵魂暗藏。
【朱华易消歇,人生不再来】
紛,紛,紛,紛,紛,紛……
惟落花委地無言合,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绝消息。
憶春風之日暝,芬菲菲以爭姸。
既乘榮以发秀,倏節易而時遷。春殘。
覧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已矣!
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苗阜是怎么成为相声艺术的代言人的?
谢邀。
就是在题主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是代言人。很想知道他收了多少钱代言?我觉得自己也玉树临风,也想代言,劳题主费心帮问问,还缺代言人吗?我代言费给个块儿八毛的就行。
就只凭一个作品满腹经纶让人有点印象以外,他还真没有什么可以令人信服令人难忘的艺术创作。只凭一个作品就混一辈子的所谓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德艺双馨形象大使的,也就江郎那种滥竽充数不务正业的混混了。偏偏像这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擅长吹捧肉麻献媚的人深得领导抬举。把持节目推荐评审的曲协主子江郎把投靠他的鼠辈全都捧到电视台当艺术家当国家一级演员了。苗何李曹等凡是跟郭德纲过不去的江郎都拉帮结伙力捧上电视春晚各种节目扬名立万。无奈网络时代电视没人看了。投机钻营没票房没市场的***大空相声玩完了。
是他?何德何能。没资格。与姜昆那一伙几个人都是乌合之众。话说姜昆 ,只是马季之后,新相声的代表,在80年代,靠梁佐的段子成名。他根本不会传统相声,更不配做传统相声的什么传承人。如果当年能包容象,提携郭德纲等等这样的无名后生,郭德纲也许不会接他老底,也许能博得个好名声一一相声伯乐。可姜反其道而行之。苗是继郭德纲之后的新秀。虽说也闯出了点名堂,但其心术不正,成立青曲社时,挖前班主的墙角,曾在前班主社团做学员。墙头草。心胸狭隘。微博撕B郭德纲,现在郭都不回应了。
苗阜应该多学学做人,再学做艺。别让姜昆当枪使。
把苗阜誉为相声艺术的代言人,真不知道从何说起,难道是题主您封的吗?
相声没有代言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没有,因为它不需要谁去代言。它不是产品,也不是旅游景点。
相声不需要代言人,但相声界有代表性人物。解放前的就不说了,解放后的代表性人物有侯宝林、马季、姜昆。郭德纲虽然不是体制内的,但说他是当今相声界的代表人物,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即便是不喜欢他的人,也不会否定他在相声这一行里所取得的成就。
至于苗阜,他也有不小的成就,可要说他是当今相声界的代表人物,我个人觉得还为时尚早,尽管我也很喜欢听他的相声。退一步说,如果他能算的话,那么当年的牛群、冯巩就更能算了,可一般来说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应该就只有一个。
更多精彩的悟空问答,请关注萧陶的头条号。错过了以前的,别错过以后的。点关注,不迷路。
代言人是谁封的?我不知道。我个人不承认。我只知道以下几点:一,主流成员。二,受姜昆赏识。三,春晚一段相声走红,唯一一段有些水平的相声。四,打着主流旗号,明面上紧跟姜昆步调,实际是满嘴姜昆所谓的“三俗”内容,抄袭郭德纲风格包袱。五,小人得志,小小的地方曲协官职,不时在表演中吹捧。六,干爹无数,经常在表演中炫耀,可惜没啥人认识他的干爹,竟然还嘲讽吕布,三姓家奴。七,小肚鸡肠,嫉贤妒能,酸文***醋等等,不再累述。大家可以在***音频中,找出以上内容的论证依据,看看这位能不能代言相声艺术,总之,二字概括: 小人。
为什么老人普遍喜欢听戏曲?
1.常言说得好,老年在回忆中生活。一般来讲,老人的生活经历较厚重,值得回顾和总结的东西很多,我国的戏曲的主要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和经验总结,这些符合老年人的欣赏口味。老年人大多已退休,有时间细细品味,戏曲适合老年人的特点。
2.老年人生活的年代,社会生产力不高,人们的***方式单一。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听戏成了他们的主要***方式。
我也思考过关于文艺作品与受众的关系,希望能够表达清楚: 尤其是前几年,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喜欢戏曲、曲艺乃至于话剧歌剧等相对传统的艺术形式的都是年龄偏大的人群,年轻人则更喜欢电影、摇滚等新潮的艺术形式,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分为两方面:
第一,也是比较浅显的直接原因:观众和市场的浮躁。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且比较封闭,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只能接触到戏曲(尤其是京剧的样板戏)、相声之类的文艺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国文艺形式跟外国的产品一样纷纷涌入中国,我们突然产生一种错觉“国外的都是好的”,于是自己原有的文化产品受到排挤,而国外新的文艺形式受到追捧,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新鲜的艺术形式,所以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文艺形式“过时了”。
然而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又逐渐回来了,对国外文艺作品的热情也过劲了,演员的浮躁情绪也趋于平稳。出现了诸如郭德纲,王佩瑜这样的演员,让很多人回到剧场,去听相声、去看京剧,这些年相声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又成了时尚,王佩瑜的京剧演出也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而且多数观众是年轻人。
第二,也是深层次的原因:文艺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传统戏剧比电影电视剧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更加难,需要更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才能看得懂。总会有人感叹:祖宗留下的好玩意没人喜欢!我们也会发现好的东西往往不被大众接受,比如四大名著很少有人看,网络***却阅读量极高;优秀的文艺作品没人看,却有很多人再看快手上的直播;马三立、侯宝林这些***的相声没人听,却有人去听岳云鹏;
其实这都是正常的现象,自古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就是由雅到俗、由复杂到简单。从“关关雎鸠”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到今天的网络***和喊麦直播,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通俗,甚至低俗。原因就是那句话:文艺大众化。
过去我们国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他们并没有对文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吃不饱饭的人吃饱了,想休闲***了。但是他们没有任何文化修养,所以只能看懂最低俗的文艺形式。于是当这批原本吃不饱饭的人大量的有文化需求的时候,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所以市场要向他们倾斜。所以简单的文艺形式代替了复杂的,通俗的代替了高雅的。京剧代替了昆曲,电影代替了京剧,低俗的电影代替了高雅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高雅到低俗的下坡路,所以可能大部分的老年人能接受相对复杂的艺术形式。
个人的一点拙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