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后,为什么要让亲人守夜?有什么讲究吗?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特别。
生生死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在动物世界里,大象群中如果有老象死了或是小象夭折了,整个象群都会围成一圈,进行告别。然后再选个合适的地方,刨土埋葬。
动物们尚且如此,何况是高级文明的人类。生离死别的伤心与悲痛,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表达方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是极讲孝道的。
家里有人去世,就算是很普通的人家,也会赶紧给亡者收敛净身,然后入棺。棺木暂厝处供奉亡者灵位。从这时开始,家中所有孝子就该不分白天黑夜守在灵柩前,跪在蒲团上给亡灵烧纸钱,加香添灯油。有女儿的人家,必须号啕大哭,也就是俗话说的“号丧”。男孝子则顶着孝服,随时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陪着人家跪拜磕头。
一般正常死去的人,在家里停丧三日后送葬。丧礼最为隆重的是下葬前最后一晚。请道士超度或是请和尚来诵经都是通宵达旦。所有孝子都全程参与。这样的过程,在我们这里本来就叫“守孝”,从没有人说是“守夜”。看家护院守护庄稼地,这些才叫“守夜”。
人去世了,亲人最后陪着亡者,追思怀念一个夜晚,然后永别,这样最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明白了,今后的人会是什么样子!
亲人去世后基本上都要守夜,除非你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在意别人对你说三道四,否则还是一定要为亲人守夜。
守夜一般来说应该会守两天,第三天就会出殡。这两天的时间挺熬人的,因为不能够睡觉,加上还要去处理一些事情,所以人会很疲劳。
当年父亲离世的时候,我和妹妹还有母亲一起守夜的。当时我找了一家丧葬公司,对方帮着我们摆的灵台,并且还帮我们准备了一些钱纸,以及蜡烛之类的祭品。
当天晚上我和妹妹轮流为父亲上香,因为丧葬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摆放的香一定不能熄,也就是说必须在香快要烧完的时候,再续上一柱香。
那两天晚上我和妹妹几乎没睡觉,隔一会儿就要上香。母亲由于年纪大,我和妹妹便让她先睡。白天的时候母亲让我和妹妹休息一下,就这样我们连着守了两晚。
当然作为年轻人来说,我也不懂得为什么要守夜。只是丧葬公司让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后来还是母亲对我说,守夜是一个传统,家家户户在面对这事的时候,都会为亲人守夜。
因为过去的人死去了之后,担心还有活过来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就会在家里停上三天的时间,以防人忽然之间会活过来。
过去在农村有人死了之后,还有活过来的现象。那是因为当时人并没有死,只是一时昏厥过去,后来停在家里期间,又活了过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守夜,也就是说避免有些人***死。
风俗与习俗有什么区别?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习俗先辈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种种所作所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随之,谓之“时尚”。或尚坐关,群起而坐关;或尚礼忏,群起而礼忏;群起而背经,群起而持准提,群起而读等韵,群起而去注疏、专白文,群起而斋十万八千僧,群起而学书、学诗、学士大夫尺牍语,靡然成风,不约而合。独于刻心励志,真实参禅念佛者,则有唱而无随,谓之何哉?!
区别:
1、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2、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3、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1、四川人在端午节划龙舟。这里是风俗。2、四川人把"我先走了"说成"我走喽先"。这是习俗不是风俗。扩展资料:村寨习俗:有些村寨必须遵守坐的规矩。如侗家坐的习俗。如果你坐在寄宿家庭的门槛上,面对着教堂房子的墙壁,你就被认为对寄宿家庭的祖先没有任何尊重。主人的新红漆四脚凳不能随便坐。有这样一张长椅的人表明他的家庭已经娶了一个新媳妇。凳子是新媳妇的专用凳子。新媳妇生下孩子后,便可自由坐下。易家的消防店是一个家庭烹饪、烘烤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店主恭敬地邀请客人们坐在消防店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座位。客人必须坐直,不要张开双腿。此外,她们被认为不尊重妇女。你不能用两条腿站着。这将被认为是摆架子和蔑视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