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天气的变化?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8 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标志着秋季进一步深入,天气开始转冷,严重的霜冻开始出现。以下是霜降天气的一些变化:
1. 温度下降:霜降时,气温开始显著下降,白天的气温在温暖地区可能会降到20度以下,而在寒冷的地区可能更低。夜晚的温度可能会降到冰点以下。
2. 出现霜冻:霜降天气通常伴随着早晨的霜冻,尤其是在寒冷地区。霜冻会导致草地和汽车窗户上结霜,也会对一些农作物造成冻害。
3. 大风天气:霜降时,气温的骤降可能会引发冷空气的流动,导致出现大风天气。这些大风可能带来更冷的气温和寒冷的风寒。
4. 降水减少:与秋季前期相比,霜降时的降水量通常减少。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以少量的小雨或蒙蒙细雨为主。
5. 天空晴朗:尽管降水减少,但霜降时的天空通常是晴朗的。由于相对湿度较低,阳光较多,晴朗的天气可能更常见。
总的来说,霜降天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温度下降、出现霜冻、大风天气、降水减少和天空晴朗。这些变化意味着秋季过渡到了更冷的冬季。
今年的霜降节气出现在什么时间,霜降有什么特点?
2017年10月23日13时27分进入霜降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
霜降是真正的“白露为霜”的开始,这时草叶花朵之上的晶莹露珠逐渐消失了身影。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从表面的意思看,霜降是渐冷、开始降霜。确切地说,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近地面空中的水汽在地面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疏松的冰晶。随着霜降的到来,作物、草木开始泛黄、落叶。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一年中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九月中,气萧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是说,到农历九月中,天气转冷,露水冻结而变成霜。可见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节气过后,正如“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的诗句所言,是欣赏红叶的好时机。天文专家表示,树木经过秋霜的抚慰后,开始变成红***,在太阳光的照射中,像一片燃烧的红霞,为充满肃杀气息的深秋描上重重的一笔。除了深秋的红叶美景外,荷塘中的荷叶经过霜打之后,叶片下垂但茎秆却依然挺立,形成另外一种美景。
寒霜降指的是哪两个节气?
寒霜降指的是立冬和小雪两个节气。
1. 寒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节气名称可以看出,这两个节气都和温度下降、气温骤降、霜降成霜等现象有关,因此被归为寒霜降节气。
2. 具体来说,立冬是指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标志着进入冬季,此时气温会进一步下降;而小雪则是指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是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常常伴随着小雪纷飞的天气,它标志着天气更加寒冷,寒霜更多了。
寒霜降是指寒露和霜降这两个节气。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