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运势网

Hi, 请登录

七巧节

乞巧节的来历和风俗和传统?

乞巧节就是七夕节,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乞巧节传统习俗:拜七姐,祈福许愿、香桥会、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拜牛郎等。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现代人常将七夕节当作中国的情人节来过。

什么是乞巧节?

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七夕节。它是中国民间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庆祝。乞巧节起源于古代民间传说,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如江浙一带、广东、福建等地。这个节日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它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相会,寓意着爱情与美好祝福。

七巧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乞巧节的传说和起源:

乞巧节起源于古代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七夕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天上有七位仙女,其中最美丽的织女因为违背了天规,被罚下凡间,流落到人间。一次牛郎在河边洗澡,织女为了帮助牛郎,偷偷借了他的牛筋织布,并织出了美丽的锦衣。牛郎见到了织女的美丽和善良,二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后,不允许织女和牛郎长相厮守,将织女强行带回天宫。

牛郎织女被分隔在天河两岸,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喜鹊桥(即天河)上的喜鹊会为牛郎和织女搭起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一次。在这一天,牛郎织女的故事被传颂于民间,成为乞巧节的传统习俗。

七巧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月初七,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什么民俗和故事值得大家纪念?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当代还称之为“中国情人节”。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到了16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按照传统习俗,闽南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而且因为人们认为“七娘妈”是七个,因而都与“七”有关。主要有: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其余陈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筷子,一般也以七为数。另外,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

闽南七夕的“七娘妈崇拜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各个地域的习俗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从中却可窥见、探索与此相关的民俗文化并由此看出闽南劳动妇女对子女所寄予的厚爱和美好愿望。

民间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睛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闽南民间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七巧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的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过一会儿,如果桌上摆的饮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网的话,就认为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或者她们会在酱缸台上面摆放着井华水(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迹就相信有灵验了。这种风俗是因为把织女当成在天上管针线活的神,随着在中国汉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风俗而起源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