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每个月是多少天?
农历不是每个月都是30天,还有29天的。
决定是30天还是29天,是为了保证每月的十五那天的月亮最圆,这就需要天文计算决定哪个月是30天还是29 天,所以农历的大小月不像公历那样固定。这是农历的纪元法和公历不同导致的。农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作为基本纪元单位,而公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纪元单位。相对来说,公历的纪元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这个没有规律,只能通过计算来安排。因为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29.5306天,12个月共354.3672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22天少10.875天,所以农历每月的天数只能在29和30中选择,但还要保证每月十五那天晚上的月亮是最圆的,这就需要天文计算来定;就是这样算还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农历的12个月加起来才354天多一点,离真正的一年还差近11天,所以3年左右就加一个闰月,因此农历日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位置并不准确对应,例如代表地球离太阳最远的那个时间冬至这一天,公历都是在都是在12月22日这一天,有时差一天,但农历相差就大了,去年是十一月初三,今年是十一月十三,差了10天,所以农历不如公历准确。
农历月是什么月?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
正月:端月、元月、隅月、始春、孟春、首阳
二月:杏月、花月、如月、仲春、绀香
三月:桃月、桐月、莺时、阳春、暮春、季春
四月:阴月、梅月、余月、清和、槐序、孟夏
农历是指什么?
农历,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20]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因使用“夏正”,古时称为夏历。
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我们日常经常将农历说成是阴历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农历就是阴历。但了解了两种历法关系与区别之后,会知道他们是有区别的,同时也会明白为什么农历会被我们日常成为阴历了。
先简单说结论:阴历是构成农历的基础
中国历法最开始是***用阴历历法(即月球运行规律总结出的历法),后来为了提升历法的准确性又结合阳历改良了阴历形成阴阳合历的历法,这个在夏朝由万年完成。
而后来我们认知中农历的突出特点二十四节气,则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编制太初历的时候,根据落下闳的建议才编入历法当中。这就是我们现在农历的起源。
因为农历的基础是阴历,而又与现行公历(阳历)不同所以有些人仍将其称为阴历。
也由此我们知道农历和阴历的区别在与:阴历结合了阳历进行了改良,并增加了二十四节气。
农历与阴历既有相同的部分,即两者的历月都是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其具体区别如下: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即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其主要特点是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历月的平均值与朔望月相接近(一个朔望月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为便于计算,故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计。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数位,与回归年无关,月份与四季寒暑也无关。
按照这种历法,把历月分为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份为大月为30天,逢双的月份为小月为29天,一年十二个月共计365天。由于这种历法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不相协调,因此逐渐就被淘汰了。
而农历,又称“阴阳历”。我国夏朝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又称之为“夏历”,此种称法一直沿用到解放后,直到1***0年以后才更名为“农历”。人们往往把“阴阳历”(农历)与“阴历”混为一谈,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虽然“阴阳历”(农历)的历月也是以朔望月为依据,就这点而言与阴历相一致,但是,阴阳历(农历)设置了闰月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从而使历年的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使之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无疑比阴历更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