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三候含义?
节气当天就是初候,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就是二候,再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是三候。
比如今年夏至是6月21号,那么21号那天就是初候(鹿角解),26号那天是二候(蜩始鸣),7月1号那天是三候(半夏生)。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夏至日出日落时间是什么时候?
夏至日出日落时间是:早上6点34分08秒,日落时间为18点43分12秒。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24节气的三候指的是什么?
节气的三候指的是在每个节气当天,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是二候,再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是三候。比如夏至当天是初候,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是二候,再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是三候。
24节气中的“三候”指的是:
1、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4、春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节、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三候”通常是指“冬至、腊月、小寒”,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重要时刻。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冬季的第一节气,表示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份,表示岁尾即将到来;而“小寒”则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即将到来,天气会变得更加严寒。
“三候”作为一个词语,通常表示一年中寒冷时期的开始,人们需要做好应对冬季天气的准备。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与“三候”相关的习俗和民间传说,如吃冬至饺子、腊八蒜、小寒喝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