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结婚,有哪些民间禁忌或习俗?
【1】结婚前一天,新娘与新郎不见面。
【2】婚前最好不要与准新郎同房,保持庄重感和神秘感。
【3】婚前不要住在婆家,也不要住在婆家的房子里。
【4】婚床不要与桌子尖角相对!(民间说法:夫妻双方容易争吵。)
【5】婚前,双方父母要少见面。(婚前了解过多,未必就是好事。)
【6】订婚时,男方要送女方“五金”。由于各地风俗不同,送的东西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男方要给女方五金,即戒指、项链、耳坠、手镯、吊坠。
【7】订婚的钱数,大都带6、8、9。如6666,8888,9999等。
【8】订亲时,不论天气多热,最好不要扇扇子。(民间说法:扇与散谐音,有散伙之意。)
【9】订亲时,女方不要踩门槛。(民间说法:踩了门槛,今后生活会充满坎坷。)
爷奶辈,父母辈,以及80 90不同时期的结婚习俗是不同的,你了解或经历过哪一些?
爷奶辈的父母之命也好,父母辈的媒妁之言也罢,可都比现在的婚姻要稳定得多,过去一般的在现在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却能白头到老,终生不渝,现在的年轻人恋爱自由,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可离婚的却比比皆是,真的闹不清到底什么是爱情?也可能现在是金钱社会,婚姻全部建立在金钱之上,也可能人本身已经没有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让50后的我真的蒙圈了?
一、我的爷爷是军人,当年19岁还在黄埔军校上学,在课堂就被家里有事召接回家,两家父母做主,相亲,拜堂,一隆重的中式婚礼仪式娶了当时县里最富人家的女儿,还陪嫁了半条街的商铺,结完婚蜜月都没有度过,就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学。
二、我的父亲一直跟着爷爷在部队因为职务变动,后来从***返回家乡,18岁的帅气小伙子介绍认识了秀外慧中的母亲,也是拜堂成亲,因为条件和时代的限制,亲朋好友的帮衬下,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的养育了7个儿女,并培养成人成才。
三、70、80、90后的中青年们,通过同学、职场、聚会、运动、健身、旅游、***等很多种方式认识,多元化的恋爱,婚礼基本上是西式婚纱加中式礼服,礼仪按照中西结合的、亦庄亦谐、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结为一家。我的恋爱婚姻、结婚礼仪也是这其中的模式。
爷奶辈的结婚习俗就是父母之命,煤妁之言。至于看对方顺不顺眼?钟不钟情?有无爱情?都不重要,只要能传宗接代就行了。有些新媳妇能不能进家门,还得看婆婆对她中不中意。
姥姥父母早亡,只留了一个弟弟给姥姥。为了养活弟弟,姥姥就成了姥娘家的童养媳。没有结婚仪式,没有遵循什么风俗,就这样,姥姥和姥爷成了家。姥姥虽然会动不动唠叨姥爷几句,***的是,两人还是相濡以沫地度过了一生。
老爹老妈的相识也是媒人起了介绍的作用。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有了话语权。看着对方顺眼,低头笑笑,默不作声,就算认定了对方。这个时候家里的老人干涉得不那么厉害了,两人有了选择权。
80、90后的中青年们,通过同学、职场、聚会、运动、健身、旅游、***等很多种方式认识,多元化的恋爱,婚礼基本上是西式婚纱加中式礼服,礼仪按照中西结合的、亦庄亦谐、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结为一家。
谢谢邀请:我记得我奶奶是小脚,走路拄拐棍,上身向前,走路很吃力。奶奶和爷爷成为夫妻是因为爷爷种地时,中午烧干粮遇见邻村一老头,俩人一块吃干粮,爷爷看老头可怜,给了老头一个莜面大饼、一个白萝卜,老头就喜欢上了爷爷。后来打听爷爷家里人的名声很好,托个媒人把闺女给了爷爷,三块大洋和一口袋粮食。
到了父亲和叔叔们娶媳妇很简单,家里不缺吃的,三叔娶了14岁的小媳妇,父亲娶我母亲时,还是娶的时候见的第一次面。那时候讲究人勤快,不耍钱,家里大人名誉好就成了。
到了我这辈娶媳妇就不容易了,因为是小山村,生存条件恶劣,妇女婚姻自由了,女的都嫁到二十里以外的平原了。村里光棍多了起来,什么谈恋爱,连个女的都没有和谁谈去。哪有什么习俗,一家有女百家求,彩礼象雨后的禾苗,长的真快。
8O后90后,无章可循了,悄悄的住一块了,什么前男友、前女友,学生念书租房住,饭店男女共同住,还有什么习俗。婚姻就象玩偶一样了。
爷奶辈的结婚习俗就是父母之命,煤妁之言。至于看对方顺不顺眼?钟不钟情?有无爱情?都不重要,只要能传宗接代就行了。有些新媳妇能不能进家门,还得看婆婆对她中不中意。
姥姥父母早亡,只留了一个弟弟给姥姥。为了养活弟弟,姥姥就成了姥娘家的童养媳。没有结婚仪式,没有遵循什么风俗,就这样,姥姥和姥爷成了家。姥姥虽然会动不动唠叨姥爷几句,***的是,两人还是相濡以沫地度过了一生。
老爹老妈的相识也是媒人起了介绍的作用。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有了话语权。看着对方顺眼,低头笑笑,默不作声,就算认定了对方。这个时候家里的老人干涉得不那么厉害了,两人有了选择权。
老妈说过,直到结婚,也没和老爹拉过手手儿,甚至婚后回娘家也不好意思并肩而行,都是一前一后跨进家门。
老妈她们那辈人结婚时就在头上扎个红头绳,或者围个红围巾,在脸上擦个红胭脂。就已经够美艳了的。男方能骑个***式自行车,把女方驮进门就够风光了。
结婚有哪些风俗?
1、礼金:数目最好是双数,包含六或者八;
2、入席:不能坐新人桌或父母桌;
3、敬酒:新郎、新娘要到各桌席位敬酒;
4、讨喜:新郎接亲时,需要闯关给姐妹团红包,才能见到新娘;
5、回门:结婚三天,新娘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
6、改口茶:向双方父母敬茶并改口对方父母为爸妈。
各个地方有哪些结婚习俗?
我们河南省豫东农村八十年代结婚的习俗主要有:请主、抬嫁妆、迎亲、拜天地、闹洞房等仪式。
一、请主、布置新房
结婚头一天,新郎官家已经开始忙活了。打扫庭院、张贴对联、大红喜字、布置洞房、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鲜艳的红对联把整个院落映照得红红彤彤,十分喜庆。请来的厨师们在院子里忙着盘炉灶、摆菜案。帮忙的人们摆放宴席桌椅板凳、搭设帐篷。院子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傍晚,一张方桌上面摆放请主祭祀用的主牌位、供品、烧纸、香烛、鞭炮等祭品。两人抬着,新郎和新郎的父亲扶着供桌,前面吹鼓手、铁銃手吹着唢呐,燃放着铁銃,后面紧跟着新郎官的族亲,吹吹打打到祖坟地请祖宗先人回家接受新人的跪拜。请主的唢呐、鞭炮声吸引村里的老少爷们、乡里乡亲围观看热闹。来到祖坟地,新郎官和族亲在祖坟上点燃烧纸,祷告先人回家接受祭拜,分享晚辈喜结良缘,家族得以传延的喜庆。
二、宴请乡邻
宴请乡邻也是在结婚的头一天傍晚进行。乡亲邻居们不请自到前来贺喜。那个年头,新郎官的族亲、与新郎官关系比较好的人家搭礼礼金最高的也就是50块钱,关系一般、同学关系礼金5块、10块,还有的三四个人凑在一起共同出资购买一块匾额、字画之类的物品。不论礼金多少都要接待宴请喝喜酒。电灯高照,流水席开始,吹鼓手们卖劲地吹着唢呐,锣鼓震天,铁銃、鞭炮齐鸣,喝喜酒的划拳行令、听唢呐看热闹的欢声笑语,整个院落充满了欢乐喜庆氛围。
三、抬嫁妆、娶亲
结婚当天的早晨,新郎官家请来邻居抬嫁妆的人们开始吃一顿简单的饭,饭后起身去新娘家抬嫁妆。前去抬嫁妆的人数双方家长事先协商好了,新娘家陪送的嫁妆多,抬嫁妆去的人就多。为了彰显新娘家陪送的嫁妆多,女方家有面子,光彩,陪送的嫁妆一般都不用车拉,全部都是人抬。抬柜子、抬桌子、搬椅子、拿灯、拿盆等抬嫁妆的人一字排开,从前到后有1里多地的长度好不壮观。
紧随抬嫁妆队伍的后面,迎娶新娘的大红花轿也从新郎家启动,在吹唢呐的吹吹打打声中和鞭炮铁銃震天的轰鸣声中,人工抬着的花轿颤颤巍巍地朝新娘家走去。
来到新娘家落下花轿,吹鼓手们吹奏三遍鼓乐,三声铁銃,新娘上花轿,一路鼓乐齐鸣、铁銃声声,轿夫手们抬着新娘回到新郎官家。
四、拜天地
娶亲的队伍刚走,新郎官家已经忙乎着摆放天地桌了。天地桌摆放在堂屋的门口外面,桌上放着一个盛粮食的斗,斗里面装满了五谷杂粮用红纸封口,上面插上一杆秤、挂上一面镜子。天地桌上摆上供品、香烛、天地神灵牌位和先人牌位。
新郎官站在东面,新娘子站在西面,面向天地桌站立。司仪在吹鼓手的奏乐声、铁銃声和鞭炮声中,主持着新郎和新娘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二拜爹娘、夫妻对拜过后,司仪按照辈分的大小,按照先后顺序喊叫新郎官的族亲和亲戚长辈们到天地桌前接受新娘和新郎的叩拜。被叫到名字的长辈不管受头与否,都要拿拜礼金给一对新人表示祝贺和祝福。
五、闹洞房
闹洞房、闹洞房,新婚越闹越红火,预示着一对新人在未来的日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结婚头三天不分大小都可以闹洞房。闹洞房增添了新婚的喜庆气氛,传达了亲朋好友们对新人的祝福。闹洞房还有驱邪纳福的讲究,传说在迎娶新娘的路上有妖魔鬼怪趁机跟着新娘来到新房,新郎家人请来亲戚朋友前来闹洞房,妖魔鬼怪害怕人多热闹,只得悄悄溜走。不但闹洞房,还讲究听新房。结婚头三天,村里的孩子们会趴在新房的窗户外面,听新郎、新娘说悄悄话、知心话。人们认为,新人结婚头三天晚上,如果没有人听新房,妖魔鬼怪就会去听新房。因此,新郎家人会请左右邻居家里的男孩子们前去听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