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旦的资料?
元旦的资料
1、中国古代称新年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元长、元朔、元春,具体日期在西汉以前各不相同,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太初历”,以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从此历代相沿,直至民国时期。
2、西历公元纪年法传入我国后,民国时期以西历元月一日为新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确立以西历元月一日为“元旦”,旧历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元旦,即公历的 1 月 1 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 1912 年),并规定阳历 1 月 1 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元旦是一个全球性的节日,许多国家都会庆祝元旦,庆祝方式也因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而有所不同。一些国家会举行盛大的烟火表演、音乐会和***活动,人们会与家人和朋友团聚,共度佳节。元旦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节日,许多商家会推出促销活动和特别优惠。
总的来说,元旦是一个庆祝新的开始和展望未来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展望未来的发展,并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和祝福。
又到了过年的时侯,请问这期间都有哪些礼仪要注意,为什么?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的意义都是非凡的,在外拼搏的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中与亲人们团聚,然后一家人开开信心的吃上一顿年夜饭,再去相互的走家串门的拜拜年。
春节拜年是一种传统民俗,人们通过拜年辞旧岁、迎新春等方式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的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辞旧迎新的拜年方式随之而改变,但一些春节拜年的礼仪和禁忌还是需要我们记清楚,不然可能会因此而闹出笑话。
一、拜年提前约定
每年准备过节拜年的时候,父亲总会在除夕之前与家里的叔叔婶婶约定好日期,每家能够提前准备。提前约定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避免因主人方出门而出现拜空年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多家客人同时上门拜年"撞车"的窘境,当然如果是几家人约定一起拜年的另算。提前约定也可以让主人方有更多的准备,这样才能更好的招待拜访方。
二、拜年时间选择
拜年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早上,但是早上也不要太早,因为在春节时期人们往往会睡会儿懒觉,所以拜年时间一般在早上十点为佳。当拜完年后闲聊些许时间便可以同主人一起享用过年饭了。
过年,也就是春节,是我国尤为重要的节日,这期间,有很多的风俗。
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拜完年之后,亲朋好友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通常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去上坟,祭奠已经逝去的亲人。
正月初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正月初六,这天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正月十二到十五,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准备庆祝元宵节。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还要吃元宵、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