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和七夕节是同一天吗?
是的,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七夕节和乞巧节是一个节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节为什么又称为乞巧节?
汉代时,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七夕节是情人节还是乞巧节,是怎么演变的?
七夕是一个智慧乞巧的女儿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一句道出了七夕乞巧习俗的岁时坐标。“九月授衣”,必七月织布,八月缝衣。七夕又称乞巧节,向正与牛郎鹊桥欢会的巧妇织女,祈求心灵手巧正逢其时。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穿针乞巧,就是后来普遍流传的主要乞巧习俗之一。
唐***德舆《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诗云:“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欢呼彻曙闻”,诗中写到少女和已婚妇女共同参与乞巧活动,吵吵嚷嚷,为得到乞巧中的吉象而欢呼。有宋一代,七夕成为法定***日,各地皆办乞巧集市,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载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车马不通行”。
元明清三代,乞巧风俗不绝于寻常巷陌,诗意七夕里常闻古老的《乞巧歌》:“***皇,地皇皇,俺请织女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乞巧风俗活动即乞求技艺、智慧之巧,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为牛庆生、拜织女、乞巧果等十余种。与一般的祈求神灵不同,姐妹们乞巧所祈求的不是福禄寿喜,而是技巧和智慧,是要掌握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本领,与消极无为、依赖神灵的思想相比,这是一种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华民族尊重理性、崇本务实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说中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往上追溯都有其共性,一般源头都与祭祀、辟邪、生殖等有关,每个节日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演变过程。
《诗经》就有织女星、牵牛星的记载,两颗星辰对着***遥遥相望。织女和牛郎的故事广为人知,在此我就不重复。
但是较少人知道的是,在牛郎之前,织女还有个前男友。
织女姐妹来到汉江,遇上了一个名叫郑交甫的男子,虽然后来分开了,但也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正是所谓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织女的这一艳遇与巫山神女故事相似,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原始群婚制的一种反应,在一些资料中,织女这样的少女神还是婚姻神。
明代《物原》里面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
楚国民风开放、气质浪漫,初置七夕倒也非常合理。
再说乞巧,乞巧顾名思义是乞求心灵手巧,最早起源于汉代,《荆楚岁时记》里就有妇女用穿七孔针和引诱蜘蛛结网来乞巧的记载。
两情相悦首先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抛开这些前提的艳遇只能算苟且。七夕有思想和文化交流吗,元宵更倾向于文化和思想的沟通,给少男少女创造了两情相悦的机会,由此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大家都知道七夕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七夕节是被称为“乞巧节”的,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乞巧节,又名七夕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七夕更早的含义是“乞巧节”,而不是情人节,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情人节的意义被广泛传播了而已。
七夕节既是情人节,也是乞巧节。而且情人节的文化内涵,要远远早于乞巧节,并非今天一些人说的,“情人节”是近年搞出来的噱头,这是完全没懂七夕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来自于农业生产,因为早期农业对于自然比较依赖,所以先人对于历法特别熟悉。其中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些节日,被称为“大阳之节”,本质是凶日而非吉日。正是在这样的凶日,人们才需要祭祀去驱逐邪神,祭祀活动因为人多,往往伴随生殖祈祷的内容。
所以这种节日往往是男男女女的“欢乐谷”,《诗经·郑国·溱洧》写的男女欢会,就是上巳节(即三月三),而七月七也是大阳之节,内涵与三月三并无差异。而《韩诗外传》记载了郑交甫在汉水遇到了织女姐妹,和她们发生了一场艳遇,这个故事比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早。可见,织女传说本身就是一个情人节故事。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每个节日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七夕因为和织女有关,所以演变成乞巧节,即女性向织女祈求巧妙的女红工艺。其来源也比较早,据葛洪《西京杂记》,汉朝也有这种风俗了。此后乞巧节一直盛行于古代,其情人节的内涵反而被遗忘。直到今天,七夕作为情人节被再度提起,其实并无多大不妥。
所以七夕既是情人节,又是乞巧节,前者的内涵更悠久,后者的内涵更特色,两者之间并无矛盾,不需要非此即彼。您觉得有理吗?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谢邀!七夕最早不是来纪念牛郎织女的,而是专门来纪念织女的。织女是天上玉帝的外孙女,人称七仙女,专施织锦。据说天上的云彩就是她织的,可见她心灵手巧,织艺高超!
所以,在我国古代,广大劳动妇女就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晚上,拜托、乞求织女给以智慧和巧妙的手工技艺。另外,还兼求一位如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