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的来历?
盂兰盆节起源于印度根基: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在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或七月半、麻谷节,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
盂兰盆节的“盂兰盆”是什么意思?跟盆子有关吗,这个节日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呢?
本回答针对的是盂兰盆节的“盂兰盆”在词源意义上的含义,不介绍佛教传说和仪式内容,对此有兴趣者再往下阅读。
今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东亚、东南亚地区广为庆祝的佛教节日盂兰盆节。在泰语中它被称为Wan Ok Phansa(直译为“离开雨季安居之日”),在老挝语中为Boun Awk Phansa,它的正式名称叫Mahap***arana,谈古论金窃以为可以译为“大自恣日”,原先于古代印度年历的七月十五日也就是阳历十月满月的那天举行,东南亚地区迄今仍然以这个时间节点为准举行自恣日布施僧侣和庆祝的仪式,而东亚地区则按照中国的农历庆祝这一节日,因此,二者之间相差2个月。日本自明治6年(1873)***用新历后,盂兰盆节一般在阳历8月13日到8月16日前后,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公众***日。
盂兰盆是什么意思?
唐朝玄应法师在成书于650年的《一切经音义》中指出:
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拏,此译云倒悬。
近现代的研究都是在玄应的基础上进行,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认为:“乌蓝婆拏”是梵语***alambana(义为“倒悬”)的俗语形式ullambana的音译。但是,ullambana在文献中没有出现过,这只能说是一个推理。南条之后,有日本学者认为“乌蓝婆拏”是巴利语ullumpana(“救助、帮助”)一词的音译,也有学者认为盂兰盆是古粟特语urrvan(“灵魂”)、古伊朗语ul***an(“一年中的第一个月”)、hufrawardan(“可敬的死去的人的节日”)等等的音译。
所有上述学者的观点都和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对该词汇词源的描述有关,但是,玄应虽然无疑具有渊博的梵语(Sanskrit)知识,但是他对俗语(Prakrit)知之甚少。
而盂兰盆很可能就是一个经过俗语演变的词汇。
《盂兰盆经》中“盂兰盆”出现过数次,每个例子都显示“盂兰盆”是盛放实物的器皿,是布施僧侣时用来放置所谓“百味饮食”的容器,而且,这是“盂兰”这个音译词加上“盆”组成的复合词汇。
“盂兰盆”就是“倒悬盆”的意思。据唐代《佛说盂兰盆经疏》说:“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因此,佛教认为“盂兰盆”能解救已逝去亲人的倒悬之苦。
“盂兰盆”背后的孝子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的***目连在得道之前,父母已经双亡。为了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恩,便以天眼观察,看到他的亡母,竟然身陷饿鬼道中,腹大如山,喉细如针,无饮无食,只剩皮和骨相连。目连看了悲痛欲绝,便盛了一钵饭菜,使出神力,拿给他的母亲吃,食物刚到母亲嘴边,忽然化为火炭。目连更加哀伤,于是便去见释迦牟尼佛,诉说他母亲的痛苦,佛说:“你母亲在世时,造下许多罪孽,所以死后才堕入饿鬼道受苦,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救度,须仰仗十方僧众的威力,方能解脱。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所有僧众都会聚集在一块精进修行。七月十五日为三个月修行结束的日子,在此日必定有许多僧众修行成道,你要救你母亲之苦,必须在此日备办各种上好素食,供养得道僧众。只有这样,你母亲才能脱离饿鬼道。”
后来,目连照着师傅的教导,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他不仅认真念诵佛经,还将许多珍馐美味素食放在盆中,用来供奉僧众及布施给僧人,终于,经过目连的努力,他的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从此以后,佛教的***们都会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功德法去,为孤魂饿鬼超度亡魂。七月十五也有了“教孝”的功能。
“盂兰盆会”的习俗
在汉语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于每月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有许多习俗,民间较为流传的是盆供仪式。预先设立三坛,七月十五日清晨,由六位僧人组成行法小组,带头的是“导师”,手执“铃铎”,紧随其后的是手执大鼓、木鱼、铛子、铪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程序是先“净坛”后“开坛”,“净坛”时首先面向佛坛念诵《大悲咒》、《心经》等,祈求佛菩萨下界指导;其次,行“招魂”仪式,读诵事先写好的疏文,招鬼魂入坛;最后由主办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在***的榜文上用朱笔一点,预示开坛。
开坛后的仪程是拜忏,一直到晚上举行普施仪式,再放河灯、烧法船、烧灵房,***才圆满结束。
可见,盂兰盆会有两层含义:一是供养僧众;二是教育人们要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