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叫做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在这⼀天⼈们会纷纷祭祀⾃⼰的祖先。我国的清明节⼤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将每年定4⽉5⽇为法定的***期,2006年5⽉20⽇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批国家⾮物质⽂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习俗
⼀、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祭祀节⽇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些少数民族地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果⾷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些新⼟,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种欣欣向荣、朝⽓蓬勃的感觉。⾃汉朝以来,⼈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谚语。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于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日。2008年4月4日是第一个清明节法定***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最早是帝王将相的“祭祀”之礼,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普通百姓才开始效仿。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祭祖、踏青、插柳,放风筝,射柳、蚕花会、扫墓。其中踏青、扫墓、祭祖最为常见
清明的来历是怎么样?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了缅怀祖先和纪念英烈而设立的。清明节最初定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里的一个节日。清明的来历起源于周朝,当时人们将每年的春季分为三个“食”(春季立春前的一个月称“先春”,立春后的一个月称“中春”,立夏前的一个月称“后春”),三个“食”所在的日子被称为“上”、“中”、“下”清明。
据史书记载,到了唐代,“上清明”成为了清明节,为了拜祭祖先和表达思念之情,清明节成为了家族祭祖、扫墓祭拜的重要日子,并一直流传至今。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