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而非将经书直接送给***?
取经,或者传经,哪像送一件快递那么简单。释迦牟尼佛的佛教之所以让唐僧师徒徒步西天取经,自然有它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西天取经是为了试探道教、***世俗***两个势力的态度
首先,当时的***信奉的是道教,佛教还未取得正统地位,唐太宗很长时间对佛教并无明确的倾向,所以,取得***世俗***的支持是佛教在唐境内传播的关键。故此就有了唐太宗斩泾河龙王、地府游历、街遇观音、玄奘说法、结拜取经等等情节,其***安排的目的就是要唐太宗对佛教产生信仰。
其次,佛教想进入唐境传播,最大的阻力还有道教,道教当然不会将自己的市场和利益拱手相让。漫长的取经之路正好可以测试道教的出招,同时也显示佛教的力量而震慑对手,达到两教在唐境共存的局面。
2、西天取经也是彻底扫清与***之间的阻隔,布置佛教产业
漫漫西天路其实就是历史上的西域、中亚广大地域,有多达130个国家,有城池、有人口、有出产,这些都是市场和利益,当然要去占领。看看西天取经一路剪除的利益集团,有牛魔王那样霸占数千里的超级财团,仅凭灭火的扇子使用权就能牟取暴利;也有如观音菩萨的产业,派遣鱼精霸占水道码头收取税费贡品;更多的是道教的产业,口头上说是坐骑呀童子呀偷跑下界,实质上谁都明白那就是幕后主使抢地盘。
所以,一定要慢慢走,把各种利益集团清理干净,然后才便于布置自己的产业。
3、西天取经徒步之举谋划的结果
结果是佛教的完胜:其一、整个西域、中亚地区佛教获得了统治地位;其二、***太子将为母亲建造的大慈恩寺作为玄奘藏经、译经的办公场所;晚年的唐太宗终于答应了玄奘***的请求,为取回的佛经亲自撰文《***三藏圣教序》。圣教,看看这称谓!这一篇序实际是赋予了佛教在***世俗社会最显赫的地位,开创了佛教传播历史上最大的胜利。如此,您还能质疑这西天一路步行的意义吗?!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你不会珍惜,只有你不容易得到,需要通过千难万险拼命追求,这样得到的东西你才会珍惜,才会有足够的重视。就像古玩市场你通过多年的寻求,甚至吃亏上当交学费,好不容易得到的你喜欢的珍贵藏品你才会视若珍宝,如果多的都是烂大街的东西,你得到的也不会当回事。所以佛祖一定要让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因为只有经历千难万险得到的真经,人们才会当作珍宝,不然直接送过去,人们就不会当回事,会引起不够重视的后果
。
《西游记》是一部“稀有计”,如来为首的西天佛家想向东土***扩充地盘和影响力,就是让东土的民众更加信仰佛教,好收取更多的香火财物的供奉。但当时***盛行的是道教,这是天庭道家的基本势力范围,如来如果直接向东土传经那就是公开要跟玉帝为首的天庭争夺利益了,西天未必弄得过天庭,何况作为“五方五老”之一的如来表面上还尊奉玉帝为“大天尊”,天庭想灭了西天难度太大,真撕破脸干起来就是“封神榜”式的天地大战,近乎同归于尽的毁灭后果谁也不敢承担。所以如来一番运作,让唐太宗需要大乘佛经超度亡灵,观音具体执行,把早就准备好的金蝉子,就是唐僧推到了唐太宗面前,唐太宗委派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经。这样看起来是东土需要佛经,是主动来取经的,而不是如来非要向东土传经的,不伤天庭的面子,双方明面上就不会伤和气了。表面上风平浪静,桌子底下恶浪翻滚,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以***宝“金刚琢”牢牢堵住了唐僧师徒的西去之路,如来不得不向太上老君预付了18座金山就是那18粒“金丹砂”的“红利”,老君牵着牛笑嘻嘻的回去了,好处到位了,大家达成妥协,因为西天还没开始在东土获利已经在向天庭交“保护费”了,对天庭的利益影响不大,所以自青牛精以后基本上没有道家势力再为难唐僧师徒了。唐僧取经必须要长途跋涉走到西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清除剿灭这十万八千里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或剿灭,这类妖怪最少,或赶回主人身边,这类妖怪最多,或收编,比方说牛魔王红孩儿父子和金翅大鹏,西天的能直接掌控的地盘范围向东是不是又急剧的膨胀了?这是艰难的过程达到了目的,决定了得到难以形容的丰硕利益和成果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如果细想确实是,即使不直接将经书送给***而非要派人去取,也可以让唐僧的三个法力不错的徒弟带着唐僧一起腾云驾雾,直接飞到西天将真经取到手中,这样岂不是省事得多,为何非要唐僧师徒四人耗时十多年,长途跋涉十万八千里费尽千辛万苦才取得真经?
至于这问题的答案,我觉得最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其实在开篇时,关于这个问题如来佛祖也曾简单的提过一点原因:“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轻易得来的不知珍惜,古今以来人们往往都有这个心理。就如一颗钻石,别人随手送给自己的,人们往往觉得肯定不是真的,不怎么珍贵,随手弃之一旁。而当自己需要时,费尽千辛万苦攒到钱,终于买到手中,肯定会对这颗钻石倍加珍惜。而这个道理也往往会被运用到感情上,倒贴上门的感情,虽然好,但懂得珍惜的男人却不多,往往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珍贵。
真经也是如此,如来佛祖如果直接派***菩萨将真经送给***,恐怕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完全达不到扩展佛.教影响力的目的,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经卷。
提这个问题的朋友或许对经书的作用有误解。很多经书你在大街上都能买到,比如《金刚经》《坛经》等等,这些经书也是传统经典,有无数人对其进行注解。
当年六祖惠能***听到五祖为其讲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现在你也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这个典故就在那里,那请问我们悟了吗?
这说明什么?
文字在,你听到了,未必就能悟,那观音菩萨就算将***送到***,让这些***百姓读,百姓能悟吗?
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需要***化。观音菩萨虽然法力无边,救苦救难,但是她并不了解***百姓那颗俗世之心,***的具体情况。唐僧对***百姓是最为了解的,让唐僧先悟得***之本意,然后通过唐僧之能将***讲给老百姓听,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习俗,文化的方式讲给他们听,这是******化的过程。
将梵文给老百姓听,老百姓肯定听不懂。将梵文译成***语言,那就需要一个精通***语言之人,同时又精通佛法之法,只有两者兼备之人才可以胜任弘法重担。
显然唐僧是最合适的人选。
封神大战中,阐教对付殷洪、殷郊,为何要动用太极图和四方旗这样的重宝?
这个我还是知道的,我来告诉你,封神大战,在于玉皇大帝向鸿钧道祖哭诉天庭无人,各大教派无视天帝威严,加上天地量劫来临,故此有了封神榜,才有了封神大战
回到正题,在封神大战的时候,天与地同,人间帝王称为人皇,与天帝地位不分高低,通俗点讲大家都一样,说不上谁大哥谁二哥,不过人皇除了三皇可以长生之外,别的人皇都是传承的,坐天下都是几年几十年的这种,大商失败了我们才称呼纣王是最后一个人皇,如果纣王赢了,他的帝国必然需要一个继承者,不出意外就是这小哥两中的一个,所以这小哥两有人皇命格,杀这样的人是要有大因果的,不是你想杀就能杀的,所以借来重宝杀,因果大家均摊,谁也不说谁,都不是啥好鸟,杀这样的人等于绝了大商气运,你说能修炼几千年的人们,哪个是傻子,气运反噬,大家均摊,那么大个截教都得人阐佛三家群起而攻之,不然圣人不争气运,咋个子提升境界,不过好处也不能光圣人拿,也得分摊点因果,不然下面小弟们一看谁还跟你混
在封神大战中,殷洪、殷郊两位乃纣王之子,为姜皇后亲生,后被妲己陷害,临刑前被广成子、赤***两位金仙救走,广成子收殷郊为徒,赤***收殷洪为徒,两人都成为了阐教三代***。而关键是广成子和赤***都高看他们,不但传授法术武艺,甚至将自己手中的法宝倾其所有给了他们。
由于申公豹的游说,二位殿下在他们下山时,都背叛了师门,转投到父亲纣王那边,于是广成子和赤***昔日对他们的疼爱变成了灾难。殷洪、殷郊利用手中的法宝阴阳镜和番天印,打败了周营无数高手,尤其是殷郊的番天印,不但广成子自己都接不住,就连燃灯这样的准圣也不敢造次,让广成子去借四方旗来克制。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番天印虽说厉害,但也不至于非得用四方旗才行,因为这四方旗来头太大,都是圣人级法宝,分别是:中央戊己杏黄旗,持有者为元始天尊;东方青莲宝色旗,持有者为接引道人;南方离地焰光旗,持有者为太上老君;西方素色云界旗,持有者为瑶池金母。
而实际上,元始天尊的杏黄旗早已在姜子牙手中,加上周营中的杨戬也不惧番天印,阐教这边想收拾殷郊其实完全有办法,根本不需要费很大周折去借其它三面旗。
此外,对付手持阴阳镜的殷洪,阐教这边也有的是高人,比如哪吒、杨戬等,但赤***却要动用太上老君的至宝太极图来收殷洪,是否也是小题大作? 那么,阐教为了对付殷郊、殷洪,为何要动用四方旗和太极图这样的重宝?
其实,殷郊、殷洪法力一般,法宝也不是不能破,关键在于这两个人的身份太过特殊,因为他们是纣王之子,作为天子之子,此二人自带光环,连女娲娘娘都没什么办法。 原著第一回:却说二位殿下殷郊、殷洪来参谒父王,正行礼间,顶上两道红光冲天。娘娘正行时,被此气挡住云路;因望下一看,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回行宫,心中不悦。
我们说殷郊、殷洪的两道红光,就是天子之气,此气连圣人女娲都害怕,也正是这个原因,阐教在开始考虑让殷郊、殷洪魂归封神榜时,几乎是费尽心思,他们先让二殷下山时立下毒誓,赤***曰:“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你须是对我发个誓来。”殷洪随口应曰:“***若有他意,四肢俱成飞灰!”而广成子也同样问殷郊,殷郊曰:"***如改日前言,当受犁锄之厄。"
因此,要让殷郊、殷洪死去,必须是他们自己食言,而且只有按他们自己设定的死法去死,这就是王者(纣王也是自己选择自焚)。我们说要让殷洪四肢俱成飞灰,其实并不容易做到,而太极图乃老君劈地开天,分清理浊,定地、水、火、风,包罗万象之宝,故能让殷洪飞灰烟灭。而四方旗不但能克制殷郊的番天印,还能阻止殷郊利用番天印逃走(番天印能开山路),最后将殷郊的身子夹在山内,头在山外,接受他发的誓言:犁锄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