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将至,老话说:“五九过新年,必定倒春寒”,老话还可信吗?
倒春寒,就是春天以后,气温回升很快 ,在气温回升的过程中 ,突然出现强烈降温情况 ,这种现象就是倒春寒 。
倒春寒一般发生在二月末三月初 ,因为农历二月份是气温回升的时候 ,在气温回升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冷空气。
2022年立春节气在春节之后 ,既然立春节气在春节之后 ,也就不必担心发生倒春寒的现象 。
不请自来!
老农谚说:三九四九开了河,来年逼着男人卖老婆。这句农谚的意思就是,本该在三九四九最冷的时候,应该冰封河面才对,而且由于连续冰冻可以在冰上走人!但是,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造成的暖冬现象频发,人们在干活时,热的穿一件薄外套就行了!河沟之中更是连半点冰冻都没有,所以暖冬已成定局!专家的话永远不值得信赖!
而暖冬则必会形成来年的倒春寒天气!众所周知,倒春寒对农作物的收成,带来了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一点吃的都没有了!这曰子还过得下去吗?所以才有了逼着男人卖老婆这一比喻!
还有一句老农谚说:春打五九尾,讨饭的跑断腿。
这句农谚同题主所问的意思基本相同:五九过新年,必定倒春寒。
这里的尾,指的就是五九的最后一天!意思就是说:如果今年的立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则预示着明年必定是个大灾之年!粮食绝收!自己都没的吃,哪有岁余地施舍给讨饭的呢!而讨饭的为了填饱肚子,只能不停地奔跑,时间太长了,能不跑断腿吗!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还有早立春堆人,晚立春堆谷!前面有一篇已经详解,这里就不重复了!
“春打五九尾,二月倒春寒”这里说的春是指的立春节气,并不是指的春节,不过每年的春节都是在立春节气前后,所以,立春时节的天气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春节时的天气。
“春打五九尾,二月倒春寒”,这句俗语说的是如果立春节气交节在五九最后一天的话,那么预兆的是“倒春寒”。这里说的就是立春之后春天还会有寒冷霜冻天气,在农历二月还会非常冷,这个春天会是多雨雪天气,很容易出现倒春寒天气。所以,说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交节的话往往带来的是农作物减产或歉收。
立春节气一般交节在2月3号至5号,具体就要看太阳到达黄经315°时是几号就是几号。2022年的立春节气在2月4号交节。而五九天的最后一天是2月3号,所以2022年并不是“春打五九尾”的天气,而是交节在六九第一天,也就是“春打六九头”。
有句老话说“春打六九头,遍地耕牛跑”,这就是说春天温暖回来,农民开始春耕生产了,所以,这样说春节时天气也不冷了。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如果看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王朝开始,直到明朝前期,在这漫长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每次增到六千万左右就会被按下来,然后又开始增长到六千万,又被按下来,往复循环,但是上限始终维持在六千-七千万这个水平。
从秦汉时期确了定大一统王朝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开始增长,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出现第一个人口高峰,有户1223万,口5960万。
西汉和东汉交接之际,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战乱,人口也有一定损失,直到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才差不多恢复到西汉的水平,有户1068万, 口5649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持续的军阀混战给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几乎是十不存一。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种惨不忍睹的景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清朝人口增长,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点数据错误所造就的神话。
第一、所谓数据错误,那就是清初的人口并不是几千万,而是将近1.2亿,而且史界普遍认为这个数字是被低估。
第二、接下来就是制度的突破。当时清朝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以前人纳税是按照人头,自从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实行之后,纳税就以田地而定。这样大家自然可以放心大胆的生育,不用踌躇于需要缴纳太多的赋税。
第三、就是外界环境的影响。虽说也有战事,但是这段时间的政局还是比较平稳,没有特别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为孩子提供了安稳的成长环境以及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再者古代又没有限制生育,普通老百姓孩子生得很多,只是活下来的少而已。而孩子夭折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粮食,但是这段时间的人口出生率比较高,这是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红薯和土豆的传入。有人说:粮食是决定人口增长的先决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作物,小麦和水稻,它们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和比较肥沃的土地,这就使得能够种庄稼的地很少。红薯和土豆则不同,它们对土地的要求比较低,这样就满足了红薯与土豆的生产条件。
其次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很高,就现在的种植技术。水稻在水浇地与旱地产量分别是800-1000斤与400-500斤。至于红薯与土豆来说则可以达到2000-2500公斤。虽然古代可能没有这么高的产量,但是至少能给解决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还有比较宋朝与清朝的领土数据,众所周知,宋朝的疆土很小,它真正的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个战乱的时代,但是宋朝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呢?在北宋建国20年后的公元980年,人口为3710万,到了100多年后的1124年,人口繁衍至1.26亿。
之所以能养活这么多人,也是因为一种稻种的推广——占城稻。这种水稻成熟的话只需要50天,远远超过其它稻种,这就让宋朝的粮食供应丰富起来。无论是当时宋朝的国土比较肥沃还是清朝的土地比较肥沃。
清朝的种植技术比宋朝强太多。毋庸置疑清朝的粮食的产量比宋朝多太多。那么按照宋朝的人口增长模式,清朝的这种人口的增长速度也不足为奇。总的来说,这样的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众多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时-正好从其他地方传入可以替代粮食的红薯与土豆,解决了温饱问题;地利-清朝的领土达到12***万平方公里,是宋朝领土的4倍之多,这就是地利条件;人和-清朝政局稳定,加上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