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常用伏、暑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到底区别在哪里?
夏天的伏,指伏天,也称伏日,民间称进入伏天为暑伏。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未伏,统称为三伏。每一伏都是10天。但由于有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规定,所以中伏到末伏有10天和20天两种情况。伏有匍伏、潜伏之意,炎炎夏日,宜静不宜动,宜伏不宜出。
暑即炎热之意,也指夏天。农历二十四节气有小暑、大暑之分。小暑是天气开始变热,而大暑顾名思意就是最热。而三伏天就出现在大暑前后,相当于阳历七月到八月下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
《说文解字》:暑,热也。从日者声。暑由者和日两部分组成,“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在甲骨文中就是“煮”的意思,表示引火炊煮。造字本义:天热如煮,形容天气灼热。上面有日头晒,下面如同用火在煮,表明已经热到极致。
《说文解字》:伏,司也。从人,从犬。造字本义:猎手带着猎狗,趴卧隐蔽,伺机出击猎物。
很显然,从字源来看,“暑” 与热有直接关联,而“伏”的含义是“隐蔽、隐藏”,与热没有直接关系。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你好。暑伏应写作“数伏”,在北方河北、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日历上多印有哪一天开始数伏。伏天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期,农谚有“夏至三庚便数伏”,由于每年的庚日不同,数伏开始的那一天也不同。数伏为十天一伏,分初伏、中伏、末伏,民间称三伏(30天)。也有两个中伏的年份——伏天为40天。你好。暑伏应写作“数伏”,在北方河北、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日历上多印有哪一天开始数伏。伏天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期,农谚有“夏至三庚便数伏”,由于每年的庚日不同,数伏开始的那一天也不同。数伏为十天一伏,分初伏、中伏、末伏,民间称三伏(30天)。也有两个中伏的年份——伏天为40天。
伏fú:是三伏天而来,颜师古注解《治书·郊祀志》时曾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
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日有三个,各占十天即初(头)伏、中(二)伏、末(终)伏,也叫暑伏、三伏。中伏有时十天,有时二十天就产生了四十天的伏期。三伏是按照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伏字的释义: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2、低下去。3、隐藏。4、就是初、中、末伏的统称。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6、使屈服;降伏。7、姓。8、电压伏特的简称。
暑shǔ:基本字意1、热。2、中医学“六淫”之一,热症。
两字的区别是:(伏)表示期限时间,伏期,不在二十四节气之内。
(暑)是热的程度,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相连,是年中最热的一个月。大暑即大热,它的下一节气是立秋,随后热气逐渐退却开始凉爽
两字在夏季的联系是伏期(30一40夫)热,最热时是小暑、大暑各半月三十天,时间有重叠部分。初伏用“用夏至三庚”四个字来表示,伏期包括了暑期。
《说文解字》:暑,热也。暑由者和日两部分组成,“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在甲骨文中就是“煮”的意思,表示引火炊煮。本义:天热如煮,形容天气灼热。上面有日头晒,下面如同用火在煮,表明已经热到极致。
《说文解字》:伏,司也。从人,从犬。本义:猎手带着猎狗,趴卧隐蔽,伺机出击猎物。
很显然,从字源来看,“暑” 与热有直接关联,而“伏”的含义是“隐蔽、隐藏”,与热没有直接关系。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于是规定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起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简而言之,三暑是从节气角度来确认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三伏则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角度不一样,但在时间区间上基本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