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系军阀张勋,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谈起张勋,想必所有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复辟,张勋为人愚忠,愚善,有辫子元帅的称谓。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词形容张勋,多数人会用头脑简单,治军无方等词语,但张勋真的就只是这种无脑莽夫吗?如果实际去了解一下,也能发现,其实张勋的名声还是不错的。
民国军阀混战不断,各大军阀此起彼伏,你追我赶,没有人可以真正信任,当然,除了张勋,别看张勋为人看起来像个愚昧的忠犬,真正的张勋,的确是个有情有义,敢作敢当,不在背后捅刀子的人,让人放心的人。
张勋之所以叫辫帅,不仅仅是因为张勋自己后脑勺留了一节辫子,更是因为张勋手底下的一万定武军都留了辫子。 说张勋不好的,大多都是从他复辟的角度看问题,而说张勋好的,却是从张勋为人的角度看的。
张勋在军阀之中,最好的朋友莫过于张作霖,张作霖是一个有头脑,敢作敢为的人物,如果张勋是一个胆小怕事,喜欢背后捅刀子的人,压根就得不到张作霖的支持,张作霖更是甚至提出过要为张勋***。 其实不仅仅是张作霖一个人,当时的众多军阀之中,张勋的名声都是极为不错的。
张勋在老家的名声也很不错,张勋没什么头脑,没什么本事,就是位高权重,成了大军阀之后,张勋没有光顾着一起都往自个儿腰包里装,而是将自己拿着的又还给老百姓,张勋老家的百姓们,丝毫不会因为张勋是个大军阀而咒骂张勋,反而是感激张勋将很多东西免费赠与家乡百姓,张勋家乡的人,每年都可以免费领到张勋发放的***。
从某方面来说,张勋是个确确实实的忠犬,却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张勋是被赶着去往北京的,这一切也都是段祺瑞的诡计,段祺瑞用张勋赶走黎元洪,亏他张勋还自以为自己去北京是众望所归,实际上只是去当替罪羊去了。
张勋对大清有一种愚忠,留着辫子就是最明显的信号,张勋复辟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吗?张勋为的就是自己那可笑的愚忠,亏他张勋还以为自己进北京是众望所归,谁能想到他只是一把段祺瑞的刀子。
张勋对乡里的百姓,其他军阀而言,都是不错的人,但张勋确实做了最错误的选择,选择了复辟,一时间满街都是辫子,张勋也因此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个月前在南京听社科院马勇老师一个讲座,其中提到张勋。他说,张勋复辟是逆流而动没错,可当时的政客有几个真正懂得现代政治的真谛?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职位和利益,至于何种政治制度,不是那么重要。张勋的复辟行为,至少从个人道德上看是值得肯定的,他忠于清王朝,不像有的政客和军头是墙头草,心里根本没什么信念和信仰。
(张勋***形象)
评价历史人物切忌“脸谱化”,更不能以点带面。下面几个细节,或许能呈现多面张勋。
第一,他懂得妥协权宜。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攻打南京。张勋组作为江南提督兼江防大臣,在顶不住的情况下,没有为殉城,而是逃跑了。后来清朝覆亡,他也没有殉节,在新时代还活得挺好,摇身一变成为北洋系的一员,袁世凯用他在徐州监视冯国璋。其实,他是“身在民营心在清”。
第二,他懂得断然出手。袁世凯在的时候,张勋慑于老袁的权威,比较乖。待到黎元洪继承总统后与总理段祺瑞搞“府院之争”,张勋抓住机会进京实施复辟。他并非鲁莽之人,事前征求了多省军头的意见(尤其是东南的冯国璋和西南的陆荣廷),觉得大家都支持复辟,才付诸行动。其实,当时各省督军的态度是“默然”,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而张勋则觉得对方是“默认支持”,只是不便明确表态,只要自己复辟成功,这些人就会明确支持。不料,事情大大出乎张勋意料之外。
第三,他是心狠手辣之人。武昌起义后,张勋为了预防南京革命党跟着起义,在全城搞恐怖主义,凡是见到没辫子的就捕杀。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张勋与冯国璋比赛谁先杀入南京,本来冯国璋的指挥水平和部队素质更高,却晚一步入破城。原来,张勋两年前是从南京被赶走的,杀回来特别卖力,何况袁世凯许诺谁先杀入南京,江苏督军的位子就是谁的。张勋入城后展开大***,下了一道残酷的命令——“三日不封刀”,把南京变成人间地狱,还错杀了3个日本人,引起外交麻烦。
第四,他也是个好色之徒。辛亥革命中,张勋被打出南京城,跑得匆忙,把爱妾小毛子丢下了,成为革命军的俘虏。幸好江浙联军总指挥徐绍祯是张勋的部下,把小毛子送还,张勋感激之下,送了革命军一批装备答谢。后来,张勋又爱上另一个美女王克琴,硬是从袁世凯干儿子段芝贵手里抢过来。可惜他复辟失败,王克琴卷款跑了,还利用这笔钱养起了小白脸,把张勋气得够呛。
不少人对张勋的印象停留在读书时期从书上学到的东西——复辟。张勋是一个有骨有血有肉的人物,复辟是他身上一块“大骨头”,但他身上还有其他骨头,还有血有肉,只看到“复辟”这块骨头显然不够。
张勋素有“辫帅”之称,是近代史上的昙花一现的军阀,曾上演过复辟闹剧,试图恢复清朝统治,算是一个典型的反动军阀。
张勋(1854-1923),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张勋早年曾投靠袁世凯,先后担任过管带、副将和总兵等官职。1911年,张勋被升为江南提督,带领着自己手下的巡防营镇守南京。武昌起义后,张勋转移到徐州一代,保留有不小的实力。
张勋算是个比较顽固的军阀,辛亥革命后,坚持留辫子,表示要效忠清王朝。不仅张勋自己留辫子,而且他手下的官兵也都留辫子。因此,张勋的部队又被称为辫子军。张勋是典型的反动军阀,在“二次革命”期间,还曾率军与革命军作战。
袁大头死后,张勋比较活跃,组织了“北洋七省同盟”,自己担任安徽督军。后来,张勋又把北洋七省同盟阔充为十三省同盟。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扩大,张勋也积极着手准备复辟。
到1917年时,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演变成了“府院之争”。由于黎元洪没有兵权,无力与段祺瑞抗衡,于是就请张勋来“调停”。该年的6月7日,辫帅张勋带着几千辫子军从徐州动身北上,控制了北京。
6月30日,张勋复辟,把清废帝溥仪和康有为等人弄了出来,张勋自己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不过,张勋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全国各界的一致反对,各路人马也准备对其进行讨伐。在段祺瑞等人的攻势下,张勋的辫子军很快土崩瓦解,复辟仅持续了12天。
在众多军阀中,张勋可以说像个小丑一样,在北京城风光了一回,而溥仪也在此期间第二次登上了皇位。不过,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张勋的做法也注定失败。1923年,张勋病死于天津。
先来讲个张勋的小段子。
在北洋军阀中,张勋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但就是好色,他也有一份张勋才有的率真和妄痴。发迹后的张勋不仅爱金屋藏娇,还喜欢狎妓,尤其对戏子爱不释手。复辟进京后,张勋忙里偷闲经常去找戏子,见面总要很妄痴地问一句:“你爱我么?”
这话从始终留着辫子,感觉很守旧,很古板的张勋嘴里说出来,是不是挺诧异的。
但这就是张勋,一个在民初留下臭名,世人却总是恨不起来的风云人物。
评价张勋这个人,大概用这几个字可以概括:勇、忠、仁、吉、色、痴、狂。
张勋1854年生在江西奉新县赤田村,太平军没闹进江西的时候,他家的生活勉强过的去,有20亩地。7岁时,太平天国的李秀成部来当地“打粮”,张勋的爷爷是个硬骨头,誓死不交粮,最后被砍了头。
从某种程度上,张勋后来就继承了他爷爷这种认死理的硬骨头。
自打爷爷惨遭横祸后,张勋家就陷入了变故不断的境地,母亲、父亲接连病亡,14岁时继母也跳塘子***了。
但与其他早早失家的少年不同,张勋并没有流浪街头的经历,落户到邻村的大户许家后,张勋做牧童,做书童,很是讨喜,一待就是十几年。
有的人死了,会被丢在粪池里,腌入味儿了再拿出来,然后被人骂道:这个人真是臭极了!有的人死了,即便被摆在花丛里,仍然掩盖不了其恶臭盈天。
张勋此人,虽倒行逆施,曾让历史的车轮倒开,但他死时,“时人反倒念其恩,去世如同丧考妣。说来,他是被葬在鲜花丛中的人物,但他却多少散发着恶臭。
说来,张勋这个人虽然倒行逆施,但他对满跶的愚忠,却让人唏嘘不已。
光绪十年,张勋参军入伍,随后跟着大部队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从此以后,开始了戎马生涯。满清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他都参与了,要是论资排辈,在北洋派系里,也算是最老的那一批,就连袁世凯见了他,也要给他三分薄面。
尽管张勋的资历已是如此之老,却仍被袁世凯打压,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智商不高。日后让他臭名昭著的复辟帝制,说明他对满清也是有着极深的感情;每当他面对袁世***,这种感情就不得不收敛,因为袁世凯推翻满清通知时,他是投了赞成票的。
到底是怎样的因素,让他在推翻帝制与复辟帝制之间摇摆不定的呢?张勋到底是忠君呢?还是贪图名利呢?
话说,有这么一个笑话,从这个笑话里虽然没什么笑点,倒是能从这个笑话里,看出张勋养了一群什么样的手下。
当年张勋北上时,曾千叮万嘱,让部下张文生看好家门。临走之前,还给张文生约定了一个暗号,只要张勋在北京发生意外,就会给张文生发一个电报:速运四十盆花来京。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张文生紧急调遣四十个营去北京,协助张勋作战。
张文生满口答应,并告诉张勋:您就放心的去吧,这儿有我呢!于是,张勋便拍了拍张文生的肩膀,说了句:嗯,***。之后,便率领5000大军北上。
1917年7月1日,在准备了几个月之后,张勋的辫子军终于占领了北京紫禁城。 在康有为等保皇党的拥立之下,张勋率诸人向溥仪行三叩九拜之礼,并电告全国,宣布恢复清朝旧制。张勋因为护驾有功,被封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