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运势网

Hi, 请登录

神相全编

孔子所谓的“仁”是指什么,您是怎么理解的?

北宋·晁说之(1059一1129)《答朱髦先辈书》有云:“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孝曰和曰礼曰智曰仁曰勇曰强曰纯曰一曰明曰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则莫知之也。吾明道、横渠、伊川三先生也,为能得中之所以为中者也。”(见《景迂文集》答朱仲髦先辈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五。)由此可知,仁即中。正所谓凡事要适度、适当、适中即仁。

一般而言,这个“二人为仁”的仁字,讲的是人与人实际存在的关系(阳:实在),而作为这种人与人赖以存在的关系准则即“中”(阴:虚在)。

我们知道,中医最讲究阴阳平衡,无论阴阳哪一方,“过则一身病”。(孔子更强调“过犹不及”。)然而,讲到人类社会基本关系准则,又何以能够不仁不义不和不中?

神相全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圣先贤音犹在耳,真的可谓不服不行!

说到孔子,如果想了解他的言行思想,必须阅读《论语》。书中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可见“仁”这个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那么,孔子为何会如此频繁的提到一个简单的“仁”字呢,我们要先了解这看似简单的一个“仁”字背后,不简单的历史背景。

古时把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看的很重,所以周公制礼作乐,以成文法典规范众人言行,划分清关系。比如:“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社会身份不同,堂的高低尺数就有别。可以说“礼”就是周朝前期几百年的“八荣八耻”。而到了周朝后期,孔子的时代,社会政治大动荡,西周时期的旧礼节,旧制度已名存实亡,徒具虚名了。甚至大夫敢乱用天子的礼乐,弄得君不君,臣不臣。孔子是一个道德出众,守旧且念旧的boy。在遇到“礼崩乐坏”的社会危机时,毅然的挺身站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维护周王的老制度。


但是空口白牙的告诉诸侯,你要守礼,要尊礼啊。没有诸侯听得进,于是孔子就“借仁推礼”。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是“爱人”。而“爱人”的人都会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知礼守礼)。他认为“仁”是人心,换句话说“不仁”就是没有“人心”,和禽兽没有区别。所以用现代的语言说,孔子用“仁”这个紧箍咒,道德***了“不施仁政”的诸侯,“不行仁”的人。

神相全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是要当人还是禽兽,自己选吧。不得不说孔子并不是个书呆子,而是深谙人心的“聪明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孔子反复念叨的“仁”是“爱人”。有人又会问,那么如何去爱人呢?是见到谁都去拥抱他,亲吻他吗?相信封建的周朝也不可能这么开放。“爱人”具体方法归纳为两个字:“忠”和“恕”。“忠”用一句话说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恕”用一句话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和恕一起施行,就是“仁之道”,即实行“仁”的方法。后来的儒者又称为“絜矩之道”(用自己的感受为尺,来衡量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

所以,如果碰到垃圾人冒犯,让你生气,无需计较。因为他们“不仁”,所以只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笑一笑,大度的走开。 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生活还是美好的!

神相全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仁就是爱人。孔子提出仁的观念,其实体现了一种最早的朴素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要爱人?是因为人值得爱。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从这一点来说,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发现了人的主体价值,并高扬人的主体价值的思想家。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儒家的爱人学说同墨家学说兼爱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墨子就像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要求人们无条件地爱一切人,哪怕是磨秃脑袋,哪怕是磨破脚跟,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个世界。这种思想看起来温情脉脉,事实上却永远无法实现。而孔子的爱人,是有先后顺序的,这在儒学中被称为爱有差等。就是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然后再爱其他人,这是一种比较实际的可以实现的爱的理想。所以,墨家学说最后没落,儒家学说最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如何去爱人?孔子从爱人的理论中,完成了儒家学说的系统化。第一是爱父母,这叫孝,第二是爱兄弟,这叫悌,第三,爱社会,就是要按照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叫义。爱朋友爱上级,这叫信和忠,等等。那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孔子的仁的学说呢?孔子说是两个字,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的内

手机回答,不当之处,敬请指教。感谢您的阅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孔子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邪恶。他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希望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烦政扰民。他反对对百姓横征暴敛,并把统治者的虐民苛政比作吃人的老虎,表现了他对民的关心和重视。他还要求统治者在选拨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法规,统治者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表现了孔子治国理政的才干。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任何人都要靠后天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后生可畏,鼓励年轻人奋发有为。在人与人交际中,孔子强调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尽职守的作风待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无不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谢邀,关于人之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是绝对之命令。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应该做之事,必须为做而做,因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之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之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之行为,用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蔑视之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是后来儒家所说之"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之观念是形式之观念,仁之观念就具体得多,人在社会中之义务,其形式本质就是它之"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之事,但这义务具体之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真正爱人之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之人,故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之总和,"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看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言之,"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之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之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之方法。

后来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矩之道",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之行为,儒家有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否定方面;《中庸》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肯定方面,不论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也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之责任和义务,就包括义之性质,因此忠恕之道就是道德生活之开端和终结,《论语》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之"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