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立春七律?
七律 立春二首(新韵)
文/赵芝存
(一)
春临六九第一天,
寓意风调雨顺年。
冬雪刚停千鸟舞,
春光已渡万层山。
梅赢酷雪开芯笑,
气净杂尘化紫烟。
雨沐江南芳草绿,
清明将至,你的家乡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
湖南常德,清明上山祭祖,放纸钱子“挂山”,塑料花,烧香、点蜡、放鞭炮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这边,清明节当天是不上山“挂山”的!这个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规矩!
但是,立碑、往坟上加土“垄坟”、办清明酒、转坟都是要在清明节这一天进行的!立碑、垄坟、转坟这些平时都可以看到!我就和大家说说办清明酒!
办清明酒,是整个家族的办的,很隆重!只要是家族里的一份子都可以去参加,不用给钱的!一般都会有几十桌,请的农村下厨的队伍专门做饭,办酒席!
最主要的仪式——祭祖、立碑!有请专门的道士开坛做法(在那一天,所有的人都要听道士的),有专门的人去放鞭炮,烧纸钱的,烧香的!我们就一件事情——磕头!这种仪式就和广东那里拜祠堂差不多!我们这边现在没有祠堂,就说办清明酒!
立碑,大家都看到够!办清明酒立碑则不同,道士杀鸡做法,嘴巴里叨叨咕咕什么,听不懂!一张符,一把桃木剑,在那里舞弄半天!要等道士做法做完,才能动土立起来!
“挂山”,磕不磕头都没所谓,放点纸钱就好,就证这个坟是有拜祭的!
清明将至,你的家乡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我们闽南地区的清明习俗是也有在清明祭祖的习惯,但一般不局限于“正日”,在时间上比较宽泛,约定俗成的扫墓时间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与后十日。一般清明都有回家扫墓,闽南有句俗语叫:”清明无回无祖,年到没回没婆。”说出了清明在闽南地区的重要性。
清明节时闽南地区一般都有包“清明果”。清明果有两种:一是糯米粉皮,麦馅或”黑紫壳“。一是地瓜干粉皮,豆沙馅。还有就是吃“润饼菜”,如炒红萝卜、豆干、猪肉、海蛎煎或其他食品切成细丝,配上香菇、生笋、味精,撒上海苔末等包在嫩饼皮里卷成长圆卷,蘸上甜酱或辣酱趁热吃。
到了墓地,先用锄头把墓地周围杂草锄净,清理墓埕,用红笔把墓牌石上的祖宗名号描红,献纸、跪拜及哭墓诸事既毕,即烧金纸和燃放鞭炮,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扫墓的人群踏着暮色,一群群一阵阵回家而来。
谢谢悟空的邀请!
我们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由古代的两个节日——寒食、清明两个节日合并而来的。
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辅佐晋文公的介子推而来。晋文公继位后遍赏功臣,却忘了不争功带着老母隐居绵山的介子推。晋文公屡邀不至却避世于深山之中,晋文公以放火烧山相逼他却宁死不从,遂葬身火海。晋文公非常难过,将其葬于柳树之下改绵山为“介山”,并将举火烧山之日定为禁火之日,人们不能点火做饭只能寒食以为纪念!于是每逢寒食节,人们头戴柳枝圈去为介子推扫墓祭祀,以表达对介子推不居功、不追逐名利的高尚品德的敬仰。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两天,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合二为一。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写道:“乌啼鹊噪昏桥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这说明在唐代寒食清明就已经融合了。后来人们在为自己祖先亲人的祭扫习俗中又加入了对一切有功于国家民族有杰出贡献人物扫墓的习俗,所以每逢清明,各地***、人民都要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特别重大的***要举行国家公祭。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寒食外,一般还有换新火、插柳、踏青,赛风筝,吃野菜……等等各种活动。
寒食灭绝火种,所以在清明的这一天,古时往往钻木取火,重新点燃柳枝,引火作炊,象征新火燃烧日子兴旺红红火火。
清明之日,古时就有编柳圈戴在头上的习俗。民谚道:“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之日,还有将柳枝插在门上用来祛邪致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清明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如若不信,只看观音菩萨经常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向人间遍撒甘露,祛邪消灾就是这个典故了。
清明之时,倘若天青气爽,风和日丽。正是踏青的好时候,绿草茵茵,鲜花烂漫,孩子们“忙趁东风放纸鸢”,成人们难得享受美好的春天景色,便趁着空隙,去乡野田间地头寻觅各式各样的野菜了。
蒲公英可以清炒,荠菜沙葱包饺子,野芹菜炒腊肉,山香椿炒鸡蛋,苦辣莱炖鱼,灰灰菜蒸米糕,……忙忙碌碌,凄凄切切,欢欢喜喜,清明节人们的情绪变化万千。
只有在扫墓的时候,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方式才不一样!从前可以放鞭炮烟花烧纸钱,现在禁了改成植树送花蓝;原来培坟园顶,现在改成清洗墓碑;只有几柱香、几杯酒、几句思亲的话没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