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农村为什么说“宁可看八十岁的公公上山,也不要看十八岁姑娘上轿”?
在七0年之前,农民到五十岁就开始步入老年状态。常有一句话:五六劳十了,蹲墙根瞌烟灰。说明到了五十岁以后体力下降,一切重体力活都不行了。经常有人说活了一辈子了,即六十岁为一辈子。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可想而知以前人的寿命有多短。由于生活条件不好,医疗条件差。基本上到了七十岁的就很少了,更别说八十岁。能看八十公公上山,说明这人身体状况非常的好。不然怎么还能爬山呢?不看十八姑娘上轿是指姑娘到了十八岁成人了,到了结婚的年龄要出嫁。而父母是含辛如苦的把姑娘养大一,有点从心里舍不得,但是又不能留在家里。所以不能看十八姑娘上轿就是这么个理。
过去的农村为什么说“宁可看八十岁的公公上山,也不要看十八岁姑娘上轿”?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俗语,这些俗语都是告诉我们很多做事道理,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从小我的父母就告诉了我很多俗语,有的俗语是他们从他们生活中听到的,有的是从课本中学习到的,总的特点就是,俗语来源于我们生活中,能够给予我们生活很多的指导。“宁可看八十岁公公上山,也不要看十八岁姑娘上轿”,俗语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宁愿选择去看八十多岁的老人去爬山,也不要看十八岁的姑娘上轿嫁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在古代的时候,八十岁的老人已经非常少了,在当时哪个年代,人们的平均年龄本来就很低,八十岁的时候依然能够爬山就证明身体素质依然很好,这在当时是非常稀奇的事情了,所以就会有很多人想要去观看;十八岁的姑娘正是嫁人的时候,这种事情经常可以看到,没有什么稀奇的,只要你想看,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所以十八岁姑娘上轿是很无聊的事情,尤其是对年龄大的人来说,更没什么意思了。
在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选择,只有正确的认识不同事物的价值,才能够更好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宁可看八十岁的公公上山,也不要看十八岁姑娘上轿”,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不同的情况分析,有些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觉得是这样吗?
应该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年龄到了八十岁的人,一定是有福气人,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八十岁归天应该儿女一大路了,已经功成名就了,已经算是有福之人,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了,走了也是顺路了,因为有好些人到不了这个年龄段,所以宁看八十公公上山。不看十八岁姑娘上轿,应该是是这样子的,年轻时风光应该不能算风光,有些人年轻时候出嫁,几大件,几大套,还有轿车楼房好风光,但是人生刚刚开始,后面有很多的变数,还有很多艰难困苦等待着人生,最后还能不能一凡风顺到老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人生在眼前只能看现在,也不知未来,所以就有了,宁看八十公公上山,不看十八姑娘上轿这句话。
过去的农村为什么说“宁可看80岁的公公上山,也不要看18岁姑娘上轿”?
农村老俗话说,“家有一老是个宝”。如果谁家有上了岁数的父母双亲健在,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不是说“百事孝为先”吗?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子欲养而亲还在”。我这个人,一向认为“厚养”比“厚葬”更让人***。
我很羡慕别人家的父亲,可以活到七老八十的,然后“寿终正寝”,那也算是“白喜事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农村人老几辈人,最看重的就是“孝道文化”。所以过去农村老人说“宁可看八十岁的公公上山,也不要看十八岁姑娘上轿”,也是有些道理的。
“公公上山”自然指的是老人寿终正寝,“姑娘上轿”自然指的是出嫁。一个是白事,一个是红事,为什么会放在一起来说道呢?因为这就是过去农村老辈人最看重的两件事儿,搁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白喜事儿。一个年老无疾而终,一个正年轻美貌。
人死了就是从此人鬼殊途,没有再见面的可能,在人老送终的路上再送一程,也就是能看到的最后一眼了。这说明了农村人讲人意,重感情。而姑娘出嫁,还有经常回娘家的时候,见面的机会很多,因此不必太挂怀。我说过,农村人很重感情的,因此如果一个村子同时有红白喜事儿,就会有很多人选择“宁可看80岁的公公上山,也不要看18岁姑娘上轿”。
这个不是说“厚此薄彼”,是人心所向。人死为大,盖棺论定,入土为安。作为街坊邻居的,自然要去送人一程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的。有人说现在是看热闹,看脸的时代,其实也不全对。在以前的农村,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能够活到八十岁,也算是有福之人,在村子里人缘估计不错。就像有人说的“十八岁大姑娘出嫁不稀奇,八十岁公公上山”在以前农村确实是很稀有的事情了。
最后说明一句,对“老公公上山”一词的不了解,也不是什么毛病,在老话里有些避讳说的含蓄忌讳很正常的。就像我们老家,老人“死”不说死,说“老人了”。而说“上山”,也是“埋葬”的忌讳说辞。
从文章字面的意思理解。八十岁的公公上山说明老人家身体很硬朗,不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十八岁姑娘出嫁: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辛辛苦苦养到婚嫁年龄了,姑娘要出嫁肯定是不舍得。出嫁近了还好,出嫁远了一年或者几年都可能见不几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