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运势网

Hi, 请登录

惊蛰

什么是惊蛰节气?

惊蛰是指每年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3月5日或6日左右。“惊蛰”意为“惊动虫鸣”,这个节气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将要到来,从此开始大地回暖,植物们开始复苏、勃发生机,许多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鸟儿们打着口哨飞进大地,令人欣喜若狂。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是指春雷惊醒冬眠动物、化冰解冻的意思,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此时,气温开始升高,冻土开始解冻,万物开始复苏生长。在惊蛰期间,人们可以逐渐脱掉厚重的衣物,轻装上阵,这也是人们迎接春天的象征。此外,在惊蛰节气里,人们的饮食方式也会逐渐改变,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同时,心情也会变得更加愉悦,让人们更加期待春天的到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标志着春天即将到来。在这个节气中,气温开始升高,天气变得更加温暖,大地开始复苏,万物苏醒。此时,蚕宝宝也开始孵化,花朵开始绽放,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惊蛰还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代表着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惊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统习俗中,人们会拜祭春神,祈求春天的顺利、平安,同时也会开始准备春节期间的各种祭祀和活动。惊蛰节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人们要善于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开始适应新的季节变化,为新一年的生活做好准备。

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落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惊蛰标志着春天即将来临,大地开始回暖,万物复苏。此时受阳光照射,气温上升,冰雪融化,河流解冻,使得春天的气息逐渐弥漫于大地。

此外,惊蛰还代表春雷始鸣,预示着春雨的降临,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预示着农民要开始田间劳作了。同时,惊蛰也是日常生活习俗的重要时期,人们会赏花赏柳,祭祖扫墓,庆祝春天的到来。

惊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是什么意思及读音?

惊蛰,读jingzhe.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便进入“惊蛰”节气。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春回大地,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昆虫的意思。惊蛰,古称启蛰。《左传·襄公七年》称:“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这里的“郊”,为封建帝王举行郊祭以祈五谷丰登之意。

惊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趣的是,汉景帝以前的古籍文献中,称“惊蛰”为“启蛰”。我国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曰:“启蛰,言始发蛰也。”“启蛰”的称谓,与一位皇帝有关。西汉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46岁的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启继位成为西汉第六代皇帝,是为汉景帝,因其名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南宋礼部尚书、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考证:“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

***以降,“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坤宫”指西南方,“蛰户”指昆虫冬眠的巢穴,在这首宋代诗人仇远的《惊蛰日雷》诗中,形象地歌咏了惊蛰之后雨骤风急、电闪雷鸣以及草木萌发、春回大地的景象。

(图片来自网络,作品原创编号……289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