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来历和风俗?
来历: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
风俗:
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也就是立冬进补,自古传承至今。一来立冬后天气很快转冷,立冬进补即以各种食物为主,增加体内能量,以此御寒。二来劳作一年的人们,身体较为疲惫,立冬这天置办一些美食,可犒赏家人一年来的辛苦,补补身子。
在食俗方面,河北和北方其他地方一样,有吃饺子的风俗。立冬为什么吃饺子?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立冬节气传统习俗有哪些?
1. 吃饺子:在北方地区,立冬时节吃饺子是一项重要的习俗。饺子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美好的生活,寓意着冬天里的温暖。
2. 吃羊肉:在一些地区,立冬时节有吃羊肉的习惯。羊***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能够增强体力,抵抗寒冷。羊肉汤也是立冬时节的一道美食,既美味又养生。
3. 酿黄酒:立冬时节,气温适宜,适合酿酒。民间有“立冬酿,冬至饮”的说法,黄酒酿造寓意着家庭幸福、美满。
4. 进补:立冬之后,气温下降,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抗寒冷。此时,民间有进补的习俗,多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坚果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5. 祭祀:古代立冬时节,皇帝会率领群臣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度过冬季。如今,一些地方仍有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冬节气介绍?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