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你听说过哪些令人感觉惊艳的人名?
一个人的名字惊艳不惊艳,不仅要看名字的意义,更要看人品和事迹。古往今来,这样的名字自然有很多,有一个是我特别敬仰的,他就是豫让。
从名字来看,豫让有谦虚忍让的意思。这体现了他的人品。而他那种高贵的侠义精神更是千百年来知恩图报的典范!
春 秋时期,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之后,其家臣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他潜入赵家,怀揣匕首藏于厕所之内。赵襄子发现后,感念他的忠诚,就将他放了。后来豫让藏于桥下行刺,再次被捉。赵襄子问:“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何非要为他报仇呢?”豫让说:“因为他把我当国士看待,所以我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豫让自知杀不了赵襄子,就请求赵襄子把自己的衣服赐给他,让他击衣报仇。赵襄子赞赏他的侠义,就把衣服给了他。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刺衣,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挥剑***。那天,赵国有志之士都为他哭泣。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报知遇之恩奋其智能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呢?像姜子牙报答周文王,诸葛亮报答刘备,伍子胥报答阖闾,樊於期、荆轲报答太子丹,剧辛、乐毅报答燕昭王,侯赢、朱亥报答信陵君......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些忠诚之士,侠义之人即使死了,也会千古流芳。李白在《侠客行》中盛赞:“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为什么人们如此看重知遇之恩呢?因为有志之士太多,而得遇明主者太少。在人海茫茫中寻到一个能赏识自己的人实在太难了。韩信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投奔刘邦之后幸遇萧何。如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又如何有淮阴侯的一世功名。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后人也就不知道有个诸葛亮。但是,又有多少人有此***呢?因此孟浩然在“红颜弃轩冕”之后,只能选择“白首卧松云”。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蹿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李白更是无奈地哀叹:“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古之知遇之恩难觅,今之世风又如何呢?比如很多领导,在位时门庭若市,下台后门可罗雀,对上对下没有恩情,只有交易。即使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也无需感念他的“恩德”。更不要说结草衔环予以报答了。
思古抚今,在我感叹豫让的刺衣报仇时,也不得不感叹智伯的礼贤下士!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也许只能成为历史的美谈了!
有一个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但或许是太过熟悉而忽视了这个名字是多么惊艳,其宏伟壮观而又无私博大,既显凌云之志,又含普度众生之意。
这个名字就是***。
***本人曾亲自解释过这个名字的含义:“我的名字叫***,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泽东方。”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时候,***非常喜欢老师送给他的一部书——《胡文忠公全集》,这是晚晴中兴名臣胡林翼(字润芝)所著。***非常喜欢这位既懂政治又懂军事的大家,为自己取了字“润芝”,后又改为“润之”。
***,字润之,其名大气磅礴,其字温润如玉,整体读下来给人以折服钦慕之感。
1929年7月之后,***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去福建农村治病疗养,此时他又化名为杨引之,夫人***则化名为贺紫英。因内部形势的变化,***隐退闽西,审时度势,虽远离政治中心,依然关系着天下大势,这“引之”二字,正寓意着“隐”于山林。
给人写信时,***还用过杨子仁的署名,以天下为己任,实在是伟人才有的气度。
可以看出,***经常在化名中使用“杨”作为姓氏,这或许是因为***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在革命中牺牲,他一直未能忘怀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