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够霸气,有没有比他还霸气的?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它本来是出自西汉名将陈汤斩首匈奴单于后给汉元帝的上书中。原文是“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把砍下的匈奴单于的头颅悬挂在蛮夷们居住的槀街,让他们世世代代都明白一个道理,敢于侵犯大汉帝国的人,即使离得再远,大汉王朝也一定要发兵诛灭他们。”
但是从当时的郅支单于率领的匈奴流窜小队来说,他们和汉朝军队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等级的!而且此时的匈奴和汉朝初年的匈奴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斩首的头衔是前所未有的高级,虽然汉朝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远征!
但是,陈汤的前辈说过一句比陈汤宣言更为霸气侧漏的话!这时的汉朝皇帝是元帝的老爹——汉宣帝,而这个时候的汉朝刚刚取得大破车师的胜利,更是在西域第一次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而匈奴也被随后两路夹击的乌孙和大汉联合军队惨败于天山,匈奴人被斩首了3万9千人,加上大雪帮忙,陷入内乱的匈奴,五个单于自相残杀就剩下了两个,其中之一就有流窜团伙郅支单于,另一个就是在渭水桥头向大汉称臣发誓永作外藩的呼韩邪单于。
而这句霸气侧漏的话就刻在一座定胡碑上,“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说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宣言,纵观历史五千年,除了站在世界巅峰的大汉王朝,还能有谁?
我今天所要说的这句话不一定就非得有多霸气,但我更希望大家能永远记住、缅怀这位为了国家大义而捐躯的民族女烈士。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也许到今天有的人或许人都还不曾听过这句词,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句话背后女主人公的故事?
首先我得先说一下我的故乡,因为我们镇名字的由来正是以这位女英雄的名字而明名的,山西省文水县胡兰镇。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就会想起来了她正是为了投身革命事业,而毅然躺在了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叫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去世的早,后来他的父亲又娶了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便更名为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且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5年5月,刘胡兰调任为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开始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其他人都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的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继续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派村长,为阎锡山的军队送粮送钱,派送情报成为了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将村长处死。阎锡山匪军知道后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捕。刘胡兰被敌人气势汹汹的带走。敌人让刘胡兰投降,但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毅然不为所动,刘胡兰被敌人带到了铡刀面前,敌人一连铡了好几个人,刘胡兰愤怒的问一声:"怎个死法?"匪军大声吆喝着:"一个样"。刘胡兰大喊一声:"怕死不当***。"于是便走到铡刀前坦然的躺在了刀座上。刘胡兰牺牲的时候还不到15周岁。
后来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刘胡兰祭
刘家有女,胡兰是名。
历史上写得非常好的可抵千军万马的战争檄文有哪些?
檄文属于应用文体,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修辞气势如虹、雄壮刚健。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檄文为朝廷或官府用以征召、或者晓喻部署的文书,狭义的即为军事檄文,起到出师有名、严明纪律、激励士气、瓦解敌方的作用。军事檄文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军中誓词,如《甘誓》、《汤誓》、《牧誓》,随着不断演变一部分成为军队誓言,另一部分发展侧重讨伐罪证的外交辞令。中国从古到近代战争无数,留下多篇妙笔生花、字字如刀的檄文经典。但回顾历史发现,檄文的精彩程度与战争的胜负并没有必然关系。比如妇孺皆知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和《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写得固然让人拍案叫绝,但最终陈琳和骆宾王均以失败告终。按照楼主的问题,个人认为能抵“千军万马”代表性的檄文有如下四篇:
一、《讨王莽檄》
公元23年,隗嚣发檄文告各州,一方面提出“天人感应”,列举王莽逆人、逆天、逆地三大罪状,另一方面强调自己一方高举光复汉室大旗,修复德政,让百姓安居乐业。檄文上承天命,下顺民心,在舆论上沉重打击了王莽一方士气,增强了本方的军威。
二、《为李密檄洛州文》
隋末,起义军将领李密手下祖君彦撰写该檄文。檄文历数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穷兵黩武等罪状,在民间引起了轰动,自此反隋起义起此彼伏。该檄文引经据古,大气磅礴,其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一句是为经典。
三、《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元末,朱元璋在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该檄文最大特点是站在汉民族立场上,对元朝统治者进行鞭挞,提出了“驱除胡驱除,恢复中华”的口号,争取了北方民众的民心,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舆论基础。“驱除胡驱除,恢复中华”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推翻清王朝统治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几乎照搬了这个口号。
战争檄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案例。
我们以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做一个分析,看看这样好的战争檄文到底好在哪里。
《讨武曌檄》的另一个名字叫做《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本名。
全文一共只有三段,每一段的论述方向都不一样,但环环相扣,最终产生了极为强大的说服力。
首段揭露“武氏”的罪恶,言辞犀利。
在这一部分里,骆宾王就是向世人揭露武则天的为人,以及揭破其想要篡夺李唐天下的野心。其中提及到的一些***并没有历史记载,比如“弑君鸩母”这一条,也有人怀疑是临时捏造,毕竟檄文对真实性并不做要求,只需要将其描绘得罪大恶极即可。
这一段在怒斥武则天势力的同时,也在向读到檄文的受众传递信息,如今的当权者是个罪大恶极的女人。
于是才会能引出第二段的内容。
次段夸赞李敬业的为人,承上启下。
这一部分骆宾王交代了李敬业本人的出身,以及其为国家兴亡所表示出的热忱。最重要的是点出了其势力的强大,有千军万马,宇内支持者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