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闰月呢?
闰月是因为农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365日5时48分46秒相差约10日21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有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闰月特指农历每2至3年增加的一个月。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古代曾***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闰月也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闰月的来由,我们使用的农历,一年较回归年相差约10日21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那个月就叫闰月。最初放在年末,称“十三月”或“闰月”;后加在某月之后,称“闰某月”,如:闰二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
月球🌝🌛围着地球🌍转一周29,5天,地球带着月球围着太阳🌞地球是365天而月球才354天差11天,为了使一年四季冷暖正常古人“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所以每隔五年二闰。叫“闰月”。
地球🌍围着🌞转365天5小时58分近6小时乘4等于24小时(一天)所以阳历四年2月有一个29天叫“闰年”。
我们都知道每4年会有一个闰年闰月,而闰年是如何产生的呢,听我慢慢来说。
在我国运用的有两种记年法,公历和阴历(殷历、农历)。
我们都知道公历一年有365天或者是366天。12个月,闰年的2月会有29号。
在我国传统历法里一直遵循的天地规律,比如说每15天一个节气,一年24节气等,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并且在我国农历每个月都是30天,而农历却是有7个月是31天的,4个30天,
这样会发现每年我们农历会比阳历少7到9天,这样只会让节气混乱。所以每4年多一个闰月正好补齐缺少的那几天,闰年的农历是有13个月的。
农历算法囊括我国很多重要的节日及节气。
闰月有一套计算公式,公历四年一次二月多出一个29日那叫闰年。农历闰月是在一年中某个月后面加一个月并以该月加闰字为标志。是农历以月亮与地球的运转规律为依据计算过程中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转规律一年四时之间的误差积累所进行集中调整产生的。农历初一十五总是月朔和月望即全亏全园,而为纠正由此而产生的四时季节误差所以就产生了四时二十四节气,一般来说农历月份反映月亮园缺情况,而二十四节气才反映地球太阳的运动规律,所以二十四节气与公历即太阳历几无差异。另外,一般农历闰正月是千年不遇的。农历万年历里可查到具体闰月的计算方法和口诀。可见中国古代农历实际上是月亮历和太阳历的综合体现,而不是象有些人认为的比现代西方使用的阳历即公历以前又叫西历落后。相反它充贫照顾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功能即照顾了人们对月亮的直观感觉与农历日期的对应关系,又不失地球和太阳之间运转规律的变化的四时节气对人们生活生产劳动的指导。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古人用天文历法指导人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实用历法。所以上古尧帝给舜帝交待最后训词时告诉舜要抓好历法的颁布权。同时也看出我国上古天文学的高度发达是有其社会基础的。
天文学上历法的纪年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有一定差数,所以,每隔数年都要设闰日或闰月加以调整。闰年指阳历中有闰日,即二月为二十九天的那一年或阴历中有闰月,即一年有十三个月的那一年。设置闰月可以上溯到商代。以夏历为基础,商历把我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逐步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据甲骨卜辞所记,商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而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参差的天数合并到一月时,就在这一年的年终增加一个十三月,叫做“归余于终”,这就是我国设置闰月的开端。这种置闰方法,虽然还很不精确,但已基本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为我国传统历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且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到西汉武帝年间,由司马迁等人制作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在无中气的月份,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期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朔望晦弦较为正确,又是我国历法中一个划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