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龙节用的是什么鞭炮?
在炮龙节中,一般使用特制的“龙炮”,每响“龙炮”装药不超过0.02克,因此威力有限,即使在皮肤上炸开,也只能形成皮外痕。这种鞭炮含有一定药效,不会形成严重伤害。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的传统民俗节日,起源于清朝时期。据传,清朝时期,宾阳县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灾,当地百姓为了祈求平安,便用炮仗和龙舟来驱邪祈福。后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了炮龙舞,成为了宾阳县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
炮龙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炮龙节确实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是一个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这个节日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朝,并在清末民国时期成熟。2008年6月7日,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不仅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会”和“舞炮龙”三个主要部分。其中,“舞炮龙”是节庆的***部分,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等活动。炮龙节当晚所燃放的是特制鞭炮,称为“龙炮”,这种鞭炮装药量很小,不会造成严重伤害。舞炮龙时,人们相信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越吉祥。这个节日不仅是一个民俗活动,也是研究中华龙文化和民众心理需求的重要窗口。
炮龙节的来历和寓意?
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宋皇朝为了征伐侬智高,令狄青大军赴广西征剿。但征战到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狄军屡攻不克。此时已近农历元宵节,狄青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以麻痹侬智高。狄军多为中原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作“炮竹”而狂舞龙。
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狄军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戒备。结果狄青趁机连夜出击,攻克昆仑关。
之后,人们将如此舞龙视为一种吉祥之举,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寓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人财两旺。
如今,每年一度的宾阳炮龙节已经成为宾阳县一带汉族与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节日里,参与的群龙达到上百条,历史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魅力。
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北宋将军狄青为了麻痹“据关造反”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时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办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龙起舞,号召百姓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助庆狂欢,宾州城内一派欢腾景象。当夜二鼓,狄青率领精兵突袭昆仑关,三鼓时分夺下昆仑关。宾州城居民从此认为舞炮龙吉祥,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此时必舞炮龙以求喜庆,狂欢不断,流传至今。
寓意:象征了除旧岁,来年兴旺吉祥。
宾阳炮龙节的意义是什么?
炮龙节的意义是:舞炮龙可以祛除晦气,带来雨水、丰收、吉祥和安定,寄托了民众祈求人丁兴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宾阳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三个部分,而舞炮龙是炮龙节的***所在,主要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