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给已逝亡亲上坟有必要吗?
这个不是什么必要与不必要的问题,因为这个清明节是我们中华的传统节日文化,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我们都要去踏青祭拜老祖宗的传统,祭祀我们逝去的亲人,每一代故去的先人,活着的下一代到清明节这个时候都会要去祭拜扫墓的,本身清明节的存在意义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一代接着一代流传下去的!
太有必要了,这是表达了对亲人的一种思念,我的老父亲,去年5月去世,马上到清明节了,疫情这么严重,我现在最怕的是,各个村庄还在封闭状态,如果去不成了,我会很难受的[流泪][流泪][流泪]
有必要,每年给亡亲上坟是对逝者的追念,不忘亲人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缅怀他们生前的艰辛或教育。当地有这样一个人,父母生前对他要求严格,他对父母颇有怨言,父母去世后他对父母的祭祀从来没有过,庄乡父老乡亲,对他这种做法很是不屑,背后说他忘恩负义,没有人性。所以人们对这种人远离,不交往。我也是这种观点,朋友你怎么看?
我的回答是很有必要。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主要祭祀节日之一。在祭祖和扫墓时 坟前拜一拜,焚香烧一烧,祭奠祭奠祖先,以表达孝义和思念。
清明节祭祀让我们更注重亲情,敬畏生命,珍惜眼前人。
非常有必要!
试想一个人从怀胎十月起就开始让父母受累了;呱呱坠地后又一把屎一把尿地哺乳,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稍长后学会爬、坐,担心会跌在地上碰着;学会走路又时刻不离左右,生怕摔了跤;再长时缝补浆洗一日三餐,父亲主外,母亲主内,让他们愁白了头累弯了腰;好不容易盼儿上学,又担心成绩不理想,输在起跑线上;即使结婚成家,父母还在不断贴补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了孙子,依然是父母的帮助负担。以上只说了个大概,细说父母的恩德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父母恩情千千万,报答不过一二三。所以饮杯棬而抱痛,母之口泽如存;看父书而增伤,父之手泽未泯。
从古及今,“孝”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之前二十四孝图深深印迹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蔚然成风,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历朝历代当政者都倡导以“孝”治天下,《论语》中就有生事之以礼,葬之以礼,死祭之以礼的古训。敬神如神在,敬鬼如鬼在,诚能通神,所以亲人逝去依然有春祭、夏祭、秋祭和冬祭,清明就是春祭。父母曾教导,每天吃饭第一碗都要恭恭敬敬地先摆在供桌上并磕头,然后才敢开始吃。“孝”可谓根深蒂固深入血脉,守住“孝”,就是守住根,就是守住文化。
文化要生生不息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应该有个仪式感,这样后代子孙才会坚持不废。近几年,我国将清明立法列入公休日,这也是高瞻远瞩地看到“孝”在凝聚中华民族方面的巨大意义,所以才大张旗鼓支持回乡祭祖。***心里填装上满满当当的家国情怀,就会转换成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行动。
综上所述,清明节,给已逝亡亲上坟,很有必要。
四月四日是清明节,你知道清明节祭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和祭祖节等。
清明节兼具两种作用,首先它是一年中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即春分过半月后就是清明节。
另外清明节是祭祀和缅怀先人的纪念日。比如在这一天农村人都要上坟烧纸,城里人有的是回老家上坟烧纸,有的是在网上祭祀。
“上坟烧纸”的意思就是给逝者“快递”一些冥币,让“他们”在阴间日子过得舒服些。当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
清明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成了祭祀节日的?即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上坟烧纸的?
清明祭祖的风俗从周代就有,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祭祖是从上古祭祀演变过来的,在上古母系氏族是没有祭祀之说的。
这一段时间男女关系属于群婚性质,后人只知母不知父,也就不存在祭祀和感恩。
当父系氏族出现后,有了家庭萌芽,后代子孙找到了根,(即知道了双亲)随之也就出现了祭祀。
最初的祭祀属于庆祝丰收的范畴,也就是感谢上天赐给人们食物。
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习俗,比清明节产生的时间更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可以上推到周朝。根据国家最新的考古发现,可以上溯到一万年以前。不过,清明节的成形,是在中国的唐代。
一、祭祀习俗的产生
上古时期,人们崇拜鬼神,经常进行各种巫术活动。这种活动跟祭祀是分不开的。到了商周时候,特别是周朝的时候,中国人开始重视血缘关系,对祖先的崇拜逐渐盖过了对神明的崇敬。于是,后世的“清明祭祖”活动,就开始萌芽了。
《周礼》中说:凡墓祭,为尸。“尸”指的是神主。就是说,扫墓是为了把祖先的遗骸当成“神主”来供奉。这就说明了,至少在周朝的时候,祭祀祖先的习俗已经开始形成。《左传》中说:国家大事,唯祀与戎。这就说明了,当时是把祭祀活动和国家用兵看得一样重要。但是在那个时候,祭祀活动,还没有和“清明节”联系起来。
二、清明节的形成
如今我们过的清明节,其实是把清明节和寒食节一起过的。但是在古代,是先有寒食节,后才有清明节的。
“寒食节”,传说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被自己误杀的介子推设置的节日。重耳没有当上晋国国君的时候,介子推和他一起逃亡。中途没有食物,介子推就割自己的腿肉给重耳食用,救了他的命。后来重耳当上国君,想邀请介子推到朝中任官。
介子推拒绝了他,背着母亲一起逃进深山。重耳为了逼介子推出来,就放火烧山,没想到烧死了他。重耳为了让后人记住他这个过失,并引以为戒,于是把介子推死去那一天当成“禁火日”。大家都不要生火。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名人的事,但是盛行的时期却是在汉朝后。魏晋的时候“寒食节”特别流行,当时的“清明”还不是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因为李家是山西晋人,他的家乡爱过“寒食节”。于是通过朝廷立法,就把“寒食节”加上“清明”这个节气的名称,让它们“合流”了。唐朝在《***礼》中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三日。后来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又把***期延长到了七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都知道清明节是扫墓、祭祀的日子,但是你知道清明节最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其实,清明节原本并不是节日,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而且,最最重要的是——这一天是用来***的,用来 “嗨” 的!我们现在知道的祭祀、扫墓这些习俗,一开始和清明节半点毛线关系都没有。
故事是这样的,在说清明节之前,咱们先来说说它的另外两个老铁——上巳节和寒食节。这三个节都在农历三月初,时间离得很近。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或重三。
是所有节日中最“忙”的一个节。它是纪念轩辕黄帝诞辰的日子,同时又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也就是相亲和相爱的日子。而且还是招魂驱邪,祓禊的日子。总之,这是一个深受万千粉丝欢迎的日子。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清明前二日。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吃冷饭的节日。吃冷饭主要因为这天禁烟火,禁烟火的原因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这里就不再讲了。
和嗨皮的上巳节相比,寒食节这种吃冷饭的节日肯定是特不招人待见。
清明节,在寒食节的第三天。
它本来不是一个节日,但因为它紧跟在苦逼吃土的寒食节后面。人们刚吃完三天冷饭,急需嗨皮一下,所以清明节这天大家都无比兴奋,纷纷出门郊游、烧烤。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在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任***玩的朝代,寒食+清明的流行组合迅速占领了大众市场,扫墓、踏青、郊游也成了这个组合的标配,这是清明节第一次带有了扫墓、祭祀的功能。
一晃到了宋朝,由于清明节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最终组合解散,清明节单飞出来,成了一个单独的节日。
又一晃到了明朝,上巳节和寒食节基本被人们遗忘了。但总要找个祭奠和缅怀逝者的日子吧,于是清明节就正式把寒食节的扫墓吸收过来,再加上自身的踏青、郊游,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知道的清明节了。
结语:清明节祭祀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但那时还是和寒食节连在一起的。在明朝时,清明节正式和寒食节分离,开始单独作为祭祀、缅怀、踏青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