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中的“太阴”历究竟有什么用?
太阴是为了计日期排节令,是民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太阳历,像二十四节气这样,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太阳历其实只有一个周期:回归年,但它太长了,不容易把握。最初,远古,在石器时代,计算日子是数月亮圆缺周期,因为这个周期是最明显而容易掌握的。
虽然在天文学家们看来,大多数历法是强烈需要甚至依赖阳历的,纯阳历,或者阴阳历。但用月亮周期计算日子的习惯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历中,月份,这个单位的存在,就显示了这个周期的形式上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农历(阴阳合历)来说,月朔是一月、一年之首,朔日也是皇帝和百官上大朝的日子。对于周边属国来说,应用中央颁布的历法叫奉正朔,表示臣服的意思,这当然重要。
对于天文学来说,要预报日月食,就得弄清楚日月的运行规律。这当然重要了。其实对于阳历来说,也要弄清楚这个,日月食在古代都是大事。天文学家们为此努力了上千年。最终在牛顿手里才最终解决问题。
理论上说,太阳历解决的是二十四节气问题,后者将黄道周天均等分为二十四节气等份,十二个气等份。十二等份与十二支是对应关系,换句话说,地支的起源与天文学有关,特别与太阳历直接相关。
太阴历解决月球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节律问题,太阳历解决木星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节律问题。所以,十二属相,十二个月与十二时辰都以十二为节律,而每月天数则与月球节律相关,大约为30。
不同的学科对阴阳历的取用不同,命理学***用木星节律和月球节律排列年月日时四对干支,分别是,年节律为十二,月节律为十二,日节律为30,时节律为十二。
由此可以看出,命理学的理论源头是古天文学,尤其是依靠阴阳历法规则。
感谢邀请!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纪年,农历是太阴历和太阳历结合体,换句话说,农历就是阴阳二历的总称。
阴阳历这一传统历法,早在商代已被确立,农耕中常用的24节气,是根据太阳历的行踪轨迹而制定,那么太阴历又起到何作用呢?
通过太阴历,我们可以看出 月亮何时圆与缺的天文体象,另外,太阴历,也是参照阴历与阳历公转周长的时差。
古人利用这种时差的大小,能准确有序的判断出闰年,闰月何时产生的一种物象。
24节气正是从农历中的太阳历推出来的,相同的两个节气相隔365天多一点,这就是太阳历!可只考虑太阴历的话根本得不到365天这个数据。太阴历估计海边的人们用处大,关系到涨潮时刻。
哈哈,题主说的不错,太阴历的确只考虑了月亮的运行状态,这与当时古人的认知水平有关。
太阴历简称阴历。是把月相看作制定历法的首要成分,力求朔望月作为历月的长度,而历年的长度是人为规定,与回归年无关。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所以阴历的历月规定单数月为30天,双数月为29天,平均29.5天,并以新月始见为月首。12个月为一年,共354天。 从历法的发展史上看,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如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希腊等),最初都是使用阴历的,现在***教国家和地区仍***用这种历法,所以又称阴历为回历。阴历起始历元是***教主***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那天,即将儒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五)作为纪元和岁首。
这种历法与月相变化吻合,但每个历年平年比回归年约少11天左右,3年就要短1个月,约17年就会出现月序与季节倒置的现象,原来1月份在冬天,17年后,1月份就在夏天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历法的月份和四季、农业与气候密切配合。然而,阴历却满足不了这个需要的。
为了解决阴历与农业生产上的矛盾,一是放弃,即取缔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阴历,***用 以气候变化周期的回归年为基本单位制定新的历法(也就是后来被世人普遍接受的阳历);二是并用, 即阴历和阳历两种并行使用,如***教的民族,在宗教节日上用阴历,在农业生产上用阳历; 三是协调,即仍以朔望月的长度作为一个月,而历年的平均长度为回归年,经过恰当的调整后,使之基本符合寒暑变化的常规,也就是说,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周期以定月,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以定年,编制新历法(这也是现在的阴阳历)。此外,还有一种是阴阳历和阳 历并行使用的历法种类,如我国的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