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不动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春秋时晋文公放火烧山,逼迫当年跟随他,功成名就后却隐居的介子推出山受封。介子推宁死不出。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了纪念他,规定这一天不得动火。用这棵柳的木做成鞋,天天踩着脚下,便有了。足下这个对朋友的尊称。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时,介子推割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想封赏介子推,然而介子推隐居山林不肯出来。晋文公只好烧山,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来。晋文公为了纪念这一天要求全国“寒食禁火”,不能烧火,只能吃干粮和冷食,于是有了寒食节。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节有禁火,冷食,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
随着时间推移,冷食被渐渐淡忘,寒食节便被清明节取代了,其中的祭祖,踏青,插柳等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节有禁火,冷食,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
随着时间推移,冷食被渐渐淡忘,寒食节便被清明节取代了,其中的祭祖,踏青,插柳等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曰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代把寒食节这一天定为禁烟节,家家不能举火,到了晚上,由宫中点火燃烛,再把火种传到贵戚大臣之家,这种寒食节有意思吧。
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
在我们这里,人们只知清明节,只过清明节,却普遍不知寒食节,不过寒食节。
说到寒食节,有一个悲壮的传说: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欲传位其子奚齐,便將太子申生***。晋献公次子、申生之弟重耳外逃避祸,流亡国外19年。
重耳落难逃亡,历尽千辛万苦。他的随从大都离去,各自逃命,只剩下五六个忠心的人继续相随,其中之一就是该传说中的主人公介子推。
有一天途经一处渺无人烟之地,粮绝无援,重耳又累又饿,已无力站起,命悬一线。在大家束手无策、焦急万分之时,介子推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煮成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才得以恢复体力。这就是历史上“割股奉君”的著名故事。
19年后,重耳复国登上国君之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后论功行赏,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本不热衷功名利禄,这件事也肯定使他感到失落,于是经与母亲商量,背着母亲进入绵山,隐居山林。
晋文公得知此情,十分内疚,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却几次寻找未果。他知道介子推侍母至孝,便命人三面烧山,期望逼其出山。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青山已成焦土,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等大火熄灭,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子推和老母相互依偎,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介子推死前留下***诗一首:“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读罢介子推遗诗,悔恨之余规定介子推被烧死之日为寒食节,全国禁烟火,吃冷食,并将绵山改名介山,修寺立庙纪念。
寒食节的寒食指的是什么?
通常来讲“寒食节”的“寒食”指任何不经加热的食物,因为寒食节传统不可以开火。但是在我国某些地区,比如浙江和福建,“寒食”也指一种具体的食物,这种食物以糯米粉为皮,包入青色和白色馅料,所以又叫“清明馃”。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