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
面向门: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古时写字上下排列,以右向左顺序念。对联自然是根据这顺序得来的!而现在也有根据横联顺序分上下联:横联左向右念,左为上联。右向左念,右为上联!
对联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都是从右至左的,这是因为古时书写方向而来的。如果不好区分上下联,就看两个联的最后一个字,阴平(去声)就是上联,阳平(上声)就是下联。
一般来说对联要工对,即词性内容平仄要严格,不能出律。在格律诗中,或者是填词,情之所至,往往有出律的时候,包括一些名句,个别字词别无它选,但“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还是要遵循的。严格来说,对联是不可以出律的,否则即非对联。当然,句内对就更难了!至于说上下联的平仄错位对应是基本常识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阴平,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阳平,这是由于音律起而归平决定的,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词律的吟诵中的表达舒缓进而音律舒适度决定的。如果相反,音律悬而未归则是很别扭的。我国的一些大词律家,包括伟人们,很多都是南方人,其方言按照普通话发音来说,平仄是不规范的,但他们在填词作律时,无一例外都是应该按照词综里词牌韵律创作。***在写给陈毅元帅的信中谈道:你的诗大气磅礴,只是在仄律上稍有未和。如偏离韵律要求,则非律诗。我看你和我一样对此还没入门。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可向他们学习。***认为,格律诗束缚思想,还不易学,中国的诗歌很可能在吸收民间民歌的基础上,朝着新体诗方向发展。
现在的对联内容基本上都是通俗易懂的,反映的都是社会人际事物的正能量内容。耐人寻味的是,古人的诗词平白直述,近乎白描,可见,他们的诗是抒***感的同时写给人看的,以致优秀的作品得以不朽。而现在的所谓新时期诗人所写的诗,晦涩难懂,犹如梦呓,竟然还有人不知所云的评论,直至把被评论的诗人抬到吓人的高度。真是无语了!这是诗歌的悲哀吗?!
贴对联,传统的贴法和现在的贴法有所不同。原因就是在横批上,过去的横批是从右往左写的,当你面对门时,对联的上联贴在右门框上,下联贴在左门框上。现在对联的横批是从左到右写的,相应地贴对联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当然现在已不在乎这些形式,以右边为上也行,坚持了传统,以左边为上也好,接纳了新贴法,与时俱进嘛。总之怎么贴都对,都能被理解和接受。传统的对联内容形式上要求很严格,上下联,平仄相对,也就是说上联是平声,下联应对仄声,反之亦然。上下联对应的词性一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下联内容和谐一致,但不能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两句词意有重复。“合掌”是对偶(对联)中的毛病。王藉《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同样说了声音(蝉噪、鸟鸣),反而越显出环境的幽静。虽然对仗工整,但是意思相近。后来王安石把他同谢贞《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落”配合起来,构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对句,这样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看到的是静中有动,听到是动中见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这里讲的一意,还是内容不同,如一讲蝉噪,一讲鸟鸣,要是两句内容相同就成为合掌了。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这里的“宣尼"和“孔丘”都是指孔子,“悲”就是“涕”,“获麟”和“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过春节贴的对联,所以叫春联。它和一般的对联也有一些不同,它要求吉祥喜庆。如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不仅工整也很喜庆。“竹松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也很适合春节的气氛,当春联也很好。我想春节贴对联这种传统文化风俗应继承发扬下去,不仅增加了春节的喜庆,也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是项非常有意义的传统风俗。谢谢阅读。